[实用新型]一种板端和板侧不出筋的双向叠合板底板有效
申请号: | 201820360293.8 | 申请日: | 2018-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680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30 |
发明(设计)人: | 李本悦;肖志斌;张明山;徐铨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5/17 | 分类号: | E04B5/17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邱启旺 |
地址: | 310028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底板 双向叠合板 板侧 机械连接 套筒 预埋 连接钢筋 锚固钢筋 等强 连接套筒 叠合板 板端 起吊 种板 叠合层混凝土 纵向受力钢筋 本实用新型 浇筑混凝土 受力钢筋 受力性能 胡子筋 配套的 支承梁 就位 绑扎 锚固 内旋 预制 钢筋 伸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板端和板侧不出筋的双向叠合板底板,双向叠合板底板的板端和板侧不伸出胡子筋,板端和板侧均预埋若干机械连接套筒,机械连接套筒的一端与双向叠合板底板内的受力钢筋等强连接,预埋在板端的机械连接套筒的另一端与锚固钢筋等强连接,预埋在板侧的机械连接套筒的另一端与连接钢筋等强连接。预制双向叠合板底板在起吊前或者起吊就位后在预埋的连接套筒内旋入配套的锚固钢筋或连接钢筋。随后绑扎叠合板的上部钢筋并浇筑混凝土,待叠合层混凝土形成强度后,锚固钢筋或连接钢筋、连接套筒和底板内纵向受力钢筋形成一体,实现叠合板的受力性能和在支承梁或墙内的锚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业化的设计和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板端和板侧不出筋的双向叠合板底板。
背景技术
建筑工业化是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是实现“四节一环保”绿色建筑的重要步骤。建筑工业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建筑构件尽量在工厂预制完成,充分利用工厂的工业化机械和完备的信息化管理,在工厂预制的构件因其施工的标准化,管理的系统化,构件质量往往能够得到保证,能够实现建筑业的误差等级由“厘米级”迈向“毫米级”。
水平构件是最早实现工厂化预制的构件之一,原因在于,水平构件预制对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较小,水平构件的制作和安装也比较简单。目前,水平构件的预制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叠合楼板,叠合楼板是由叠合板底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叠合板底板在工厂预制,由汽车运至现场后使用塔吊吊装就位,在叠合板底板上敷设设备预埋管线,然后布设叠合楼板上层钢筋网,最后浇筑叠合板底板上的现场浇筑混凝土。叠合板底板既是结构楼板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其上现浇钢筋混凝土的永久性模板。
叠合楼板整体性好、刚度大,可减少施工现场支护模板的工作量,节省人工和周转材料,具有良好的经济性,是装配式建筑降低造价、加快工期、保证质量的重要措施。叠合楼板下表面平整,便于饰面层装修,适用于对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和大开间建筑。叠合楼板的做法也比较成熟,对建筑单体的平面立面没有特殊要求,从传统现浇结构转化为装配式建筑非常方便。叠合板底板单块预制构件重量比较轻,常规的塔吊起重机具都能满足要求,施工速度和施工成本均比较容易控制。叠合板可根据预制板接缝构造、支座构造、长宽比等条件分为单向板和双向板两种,单向板为两对边边支承、两对边传力,板与板之间采用分离式接缝;双向板为四边支承、四边传力设计时,板与板之间采用整体式接缝。双向叠合板底板的四个边,当与支承梁或墙相连时称为板端,当与共同受力的相邻双向叠合板相连时称为板侧。
双向叠合板板端的纵向受力钢筋需锚入支承梁或墙内,根据现行规范《装配式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第6.6.4条规定,叠合板板端的纵向受力钢筋宜从板端伸出并锚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如图1所示,此纵向受力钢筋从叠合板底板上一整排伸出,像胡子一样,俗称为胡子筋。
双向叠合板板侧的连接一般采取整体式接缝连接,接缝可采取后浇带形式,后浇带宽度不宜小于200mm,后浇带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可在后浇带中焊接、搭接连接、弯折锚固,如图2所示,纵向受力钢筋也需要从叠合板底板上伸出。因此双向叠合板底板的四个边均需要伸出胡子筋。
目前双向叠合板底板还存在生产效率偏低、成本过高、运输不方便的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板端和板侧出筋,具体分析如下:
1、板端和板侧出筋破坏了预制底板时的侧模,侧模制作时需开槽,导致侧模的刚度不足,需额外加固,增加了台模的制作成本和制作周期,降低台模的制作费用能有效降低叠合板底板的出厂价格,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的推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6029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区楼承板和低区楼承板的连接结构
- 下一篇:一种预应力保温隔声叠合楼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