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循环利用废旧塑料瓶制作的害虫诱捕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0370176.X | 申请日: | 2018-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347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3 |
发明(设计)人: | 乐俊明;吕都;陈鹰;李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M1/02 | 分类号: | A01M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550006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旧塑料瓶 害虫诱捕器 循环利用 诱捕 诱芯 害虫 本实用新型 连接锁杆 制作 收集桶 悬挂杆 减少污染 收集处理 农田 施用量 诱捕器 虫害 放入 悬挂 农药 节约 环保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循环利用废旧塑料瓶制作的害虫诱捕器,包括诱捕桶(1)、害虫收集桶(2)、连接锁杆(3)、诱芯悬挂杆(4)。所述诱捕桶(1)与害虫收集桶(2)均为废旧塑料瓶制作而成,通过连接锁杆(3)连接并固定,将诱芯悬挂在诱芯悬挂杆(4)上,放入诱捕桶(1),将诱捕器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即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循环利用废旧塑料瓶制作的害虫诱捕器,设计科学、结构简单、易于收集处理害虫;材料易得低廉,不仅可以循环利用废旧塑料瓶减少污染,还可以大大减少农田农药的施用量;是一款非常环保、节约成本适、合农田防控虫害的一种害虫诱捕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绿色物理方法防控田间虫害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简易害虫诱捕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化学肥料和农药过量施用严重,由此引发了许多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按照201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精神,提出了“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的战略方针。
在植物防控虫害方面,除了施用农药,还可以布放害虫诱捕器,利用性诱剂防控作物害虫。这一方法具有高效、无毒、高选择性、不伤害益虫、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在果园、蔬菜、水稻等作物上对性诱剂不同诱芯品种、诱芯投放密度、不同诱捕器筛选、诱捕器悬挂高度等诱捕效果,在国内外都有大量研究和应用。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循环利用废旧塑料瓶制作的害虫诱捕器,可以在不施用农药的条件下,对害虫进行诱捕,从而起到防控虫害的效果,与国家提出的农业“双减”发展战略方针一致。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循环利用废旧塑料瓶制作的害虫诱捕器,设计科学、结构简单、易于收集处理害虫;材料易得低廉,不仅可以减少塑料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大大减少农田农药的施用量;是一款非常环保、节约成本、适合农田防控虫害的一种害虫诱捕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将废旧的塑料瓶循环利用制成害虫诱捕器,提供一种制作简单、材料廉价环保、安装方便、诱捕后易于收集害虫的害虫诱捕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循环利用废旧塑料瓶制作的害虫诱捕器:包括诱捕桶1,上部呈圆柱体状且封口,下部呈漏斗状开口;害虫收集桶2呈圆柱体状,上部开口,下部封口;连接锁杆3呈直线形,两端呈“O”形;诱芯悬挂杆4呈直线形,上段呈“O”形,下端有可缠绕的装置。
进一步,所述诱捕桶1由废旧塑料瓶制成,顶部中心有一个直径为2~6mm的圆孔,侧边具有固定装置5;上半部具有多行平行的直径为3~5mm的通风孔6,有六对边长为10~20mm 的害虫诱捕入口7呈方形倒刺漏斗状开口;下半部漏斗装置8底部开口直径20~50mm,顶部与连接锁杆垂直的侧边有两个直径为2~5mm的孔。
进一步,所述害虫收集桶2由废旧塑料瓶制成,顶部沿直径两端分别具有一个“┛”型缺口,底部有四个直径为3~5mm的漏水孔9,底部与顶部“┛”型缺口直径线垂直的侧边,具有固定装置5。
进一步,所述连接锁杆3呈直线状,两端为“O”型,总长80~150mm,沿直径贯穿固定在诱捕桶1上部与漏斗装置8相连接处,可以插入旋锁入害虫收集桶2顶部的“┛”型缺口内。
进一步,所述诱芯悬挂杆4呈直线形,长50~120mm,一端为“O”型,另一端为可以缠绕的细铁丝用来固定诱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诱捕桶1的下部为漏斗装置8,并深入害虫收集桶2上半部分,害虫被诱芯释放的性诱剂吸引进入诱捕桶1,顺着诱捕桶1的下部的漏斗装置8落下,进入害虫收集桶2,且害虫落入害虫收集桶2后,不易再次返回到害虫诱捕桶1中影响诱捕效果。诱捕器装卸操作简单,易于收集处理害虫。诱捕桶1和害虫收集桶2,均由废旧塑料瓶简单加工而成,诱捕效果与市售诱捕器效果相当。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701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升降式黄盘诱虫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生态捕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