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373957.4 | 申请日: | 2018-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673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孙建东;杜涛;李龙;朱传明;刘岩;李潭;董玉桐;刘海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4G21/12 | 分类号: | E04G21/12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贺芹芹 |
地址: | 25003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张拉 锚环 千斤顶垫板 反力筒 夹持装置 锚固夹片 应力检测 短筋 锚固 无粘结预应力筋 嵌套 本实用新型 夹片 前卡 压板 圆孔 拆装方便 夹片端部 上端 可循环 内锁 无损 下端 伸出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属于夹持装置,其结构包括千斤顶垫板、反力筒、前卡式压板、预应力短筋、张拉筒、锚固锚环、锚固夹片、张拉夹片和张拉锚环,张拉筒嵌套于反力筒内,张拉筒上端安装张拉锚环,下端安装锚固锚环,预应力短筋嵌套于张拉夹片端部,张拉夹片安装于张拉锚环内锁紧,锚固锚环内设置有锚固夹片,锚固夹片与无粘结预应力筋相连,前卡式压板位于反力筒底部,其下部与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工程锚相配合,千斤顶垫板位于反力筒顶部,千斤顶垫板的中心开有圆孔,预应力短筋上部沿圆孔伸出千斤顶垫板外。本实用新型具有拆装方便、性能稳定、可循环使用、对结构无损,可极大提高应力检测及张拉的效率及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夹持装置,尤其是一种前卡式无粘结预应力筋封锚后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提高,建设效率不符按提高,工程结构形势亦呈现多样化发展。其中,预应力混凝土是由混凝土和预应力筋构成,通过预应力筋的人为张拉,从而使混凝土预先受压,借助混凝土较高的抗压强度来弥补其抗拉强度的不足,达到推迟受拉区混凝土开裂的一种结构,近年来,在工程建设及工程加固领域得以广泛应用。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按预应力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关系,分为有粘结混凝土和无粘结混凝土。与有粘结混凝土结构相比,无粘结混凝土结构中,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不直接接触而处于无粘结的状态,其施工方法可近似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筋像普通钢筋一样进行敷设,然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规定的强度后,进行预应力钢筋的张拉、释放和封锚。省去了传统的后张法有粘结混凝土的预埋管道、穿束、压浆等工艺,具有施工简单,节省工期,综合经济性高等优点。根据我国现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2016,预应力筋在张拉完成后需进行封锚处理,即切断外露多余的预应力筋,预应力筋切断后露出锚具夹片外长度不宜小于其直径的1.5倍,且不应小于30mm。
在工程实际中,常会遇到如预应力筋截断后锚具滑移,造成预应力损失;因操作等原因造成施工放张顺序错误,引起构件局部变形不协调,造成已封锚的预应力筋应力失控;或工程相关方怀疑预应力筋张拉应力不满足设计要求;或工程构件随着长期服役预应力损失需要补张拉等。上述情况,均需对已截断封锚的预应力筋进行张拉应力检测,根据检测情况进行补张拉。然而,因为预应力筋已经截断,其外露长度较短,利用常规的张拉用千斤顶及垫板,外露预应力筋长度已无法穿过千斤顶工具锚夹持,更无法完成应力检测工作。现工程中,部分工程人员往往在预应力筋端部焊接另一短筋,在短筋上完成检测工具锚的夹持,再连接千斤顶来进行现有控制应力的检测。此种方法具有以下劣势:往往需预应力筋外露长度较长且满足一定的焊接操作空间要求,必要时需对周边混凝土进行局部破损;若预应力筋外露长度较短,焊接将导致预应力筋受热变形,破坏原有力学特性;焊接质量无法保证,在张拉测试过程中,极可能在焊缝处拉断,导致检测失败,预应力进一步损失;因张拉时对工程锚夹移动距离无有效控制措施,常导致夹片脱离距离过大,应力测试完毕后,原工程锚夹片无法及时夹紧预应力筋,导致溜锚或预应力损失。总之,此种方法具有笨拙、需较大操作空间、效率低下、失败率高、可循环性差且具有一定的结构破损性等缺点,不利于工程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该一种应力检测及张拉夹持装置可对封锚后无粘结预应力筋进行有效夹持,从而连接千斤顶或拉拔仪进行现有应力测试或补张拉工作;具有拆装方便、性能稳定、可循环使用、对结构无损等技术特点,可极大提高无粘结预应力筋封锚后应力检测及张拉的效率及可靠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未经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7395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凝土振捣器
- 下一篇:一种房屋建筑用支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