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树脂与切断玻纤混合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820385646.X | 申请日: | 2018-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205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30 |
发明(设计)人: | 廖永辉;欧新樵;邓路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海源自动化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B7/24 | 分类号: | B29B7/24;B29B7/88;B29B7/90;B29B7/94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景弘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9 | 代理人: | 林祥翔;张忠波 |
地址: | 350101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纤 熔融树脂 混料装置 下料斗 入料口 混合设备 末端切线 树脂熔融 下料装置 出料口 树脂 交汇 本实用新型 混合效果 末端接近 进料口 流道 输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树脂与切断玻纤混合设备,包括树脂熔融装置、玻纤下料装置和玻纤混料装置;所述树脂熔融装置设有进料口、流道和出料口,所述出料口输出幕状熔融树脂流,所述玻纤下料装置包括玻纤下料斗,所述玻纤混料装置包括入料口,所述玻纤下料斗末端切线与幕状熔融树脂流交汇于玻纤混料装置的入料口上方;通过将玻纤下料斗的末端接近幕状熔融树脂流,使得玻纤下料斗末端切线与幕状熔融树脂流交汇于玻纤混料装置的入料口上方,从而可以提高切断玻纤与幕状熔融树脂流的混合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树脂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塑性树脂聚丙烯与切断玻纤混合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树脂和切断玻纤混合设备,一般采用具有加热功能的树脂熔融装置对树脂进行熔融,通过出料口将熔融状态的树脂挤出,形成幕状熔融树脂流,并通过固定式的玻纤下料斗将切断玻纤与幕状熔融树脂流混合,混合后的物料通过设于树脂熔融装置下方的玻纤混料装置的入料口进入到玻纤混料装置内,进行进一步的混合处理;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由于受树脂熔融装置的加热板厚度,以及使用的是固定式的玻纤下料斗的影响,导致树脂熔融装置的出料口距离玻纤下料斗较远,切断玻纤容易散落,从而使得在生产过程中从玻纤下料斗出来的切断玻纤与树脂熔融装置出料口挤出的幕状熔融树脂流混合效果不佳,为了降低这些不良影响,一般在玻纤下料斗和树脂熔融装置出料口的下方放置一个类似于抽屉的一个抽屉斗,该抽屉斗上口大,下口小,通过抽屉斗来减少玻纤的散落,从而提高切断玻纤与幕状熔融树脂流之间的混合效果,但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仍会造成切断玻纤在下料过程中散落在玻纤混料装置的入料口周围,对产量带来影响,且需要人工放置和取出抽屉斗,从而增加了人工成本和劳动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树脂与切断玻纤混合设备,旨在解决目前树脂与切断玻纤混合设备混合效果不佳、产量低、人工成本和劳动强度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树脂与切断玻纤混合设备,包括树脂熔融装置、玻纤下料装置和玻纤混料装置;所述树脂熔融装置用于熔融树脂,所述树脂熔融装置设有进料口、流道和出料口,所述出料口输出幕状熔融树脂流,所述玻纤下料装置包括玻纤下料斗,所述玻纤混料装置包括入料口,所述玻纤下料斗末端切线与幕状熔融树脂流交汇于玻纤混料装置的入料口上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树脂熔融装置的出料口处设有流量调整机构,所述流量调整机构用于调整出料口输出流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流量调整机构包括调整块和调整螺钉,所述调整块用于调整出料口流量,所述调整螺钉用于调整调整块位置,所述出料口一侧设有容纳调整块的第一凹槽,所述调整螺钉沿着调整块移动方向螺纹连接于第一凹槽侧壁上,所述调整螺钉尾部与调整块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流量调整机构包括调整块、弹簧、压片和螺栓,所述调整块用于调节出料口流量,所述弹簧用于调整调整块位置,所述出料口一侧设有容纳调整块的第一凹槽,所述调整块设有容纳弹簧的第二凹槽,所述弹簧一端与第二凹槽底面连接,弹簧另一端与压片一侧连接,所述螺栓与第一凹槽侧壁固定连接,螺栓尾部与压片另一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流量调整机构包括摆动块和直线驱动装置,所述直线驱动装置包括伸缩端,所述摆动块用于调整出料口流量,所述摆动块一端通过连接轴可转动的固定于出料口一侧,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伸缩端与摆动块的另一端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玻纤下料斗包括主斗和副斗,所述副斗角度可调节的设于主斗末端,所述副斗末端切线与幕状熔融树脂流交汇于玻纤混料装置的入料口上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玻纤下料装置还包括固定螺栓,所述副斗端部两侧延伸出连接部,连接部上设有固定孔,所述主斗尾部两侧相应的位置同样设有固定孔,副斗端部两侧连接部的固定孔与主斗尾部两侧的固定孔通过固定螺栓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海源自动化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福建海源自动化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8564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