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龟鳖生态养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389265.9 | 申请日: | 2018-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803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张楚雄;李建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唯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7/02 | 分类号: | A01K67/02;A01K6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1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元池 龟鳖 鱼池 生态养殖系统 浮床 运水 水生植物 本实用新型 水产品养殖 加水通道 污水循环 净化 溢流口 残饵 氮磷 加水 流通 内套 排布 溢流 粪便 水体 水资源 消化 运送 节约 养殖 吸收 污染 种植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龟鳖生态养殖系统,涉及水产品养殖技术领域,包括偶数个两两相连排布的单元池和用于对单元池内加水的加水通道,所有单元池中有一半是龟鳖池且另一半是鱼池,与每个龟鳖池相连的单元池均为鱼池,相连两个单元池之间设有用于流通水的溢流口或用于流通水的运水组件,且所有单元池之间至少设有一组运水组件;鱼池内设有浮床且浮床上种植有用于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的水生植物,鱼池内套养有用于消化龟鳖粪便和残饵的鱼,龟鳖池内养殖有龟或鳖。龟鳖池内的污水循环进鱼池内进行净化,完成净化的水又溢流或运送至龟鳖池内,从而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水资源,以及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品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龟鳖生态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龟鳖属爬行冷血动物,生活于江河、湖沼、池塘、水库等水流平缓、鱼虾繁生的淡水水域,也常出没于大山溪中。在安静、清洁、阳光充足的水岸边活动较频繁,有时上岸但不能离水源太远。能在陆地上爬行、攀登,也能在水中自由游泳。喜晒太阳或乘凉风。
由于龟鳖具有较大的食用及药用价值,全国各地已广泛开展人工养殖。最常见的养殖方式为池塘单养,养殖过程中,龟鳖养殖区域会产生大量龟鳖的排泄物,这部分排泄物混杂在水中进行排出,即养殖过程中需要向龟鳖养殖区内输送大量的清水,以供龟鳖的生长以及排泄物的导出,而被导出的污水往往直接排至外界河流江湖中,从而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水资源。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龟鳖生态养殖系统,通过生态养殖的形式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水资源,以及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龟鳖生态养殖系统,包括若干个单元池和用于对单元池内加水的加水通道,所述单元池的数量为偶数个且所有单元池两两相连排布,所有单元池中有一半是龟鳖池且另一半是鱼池,与每个龟鳖池相连的单元池均为鱼池,相连两个单元池之间设有用于流通水的溢流口或用于流通水的运水组件,且所有单元池之间至少设有一组运水组件;鱼池内设有浮床且浮床上种植有用于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的水生植物,鱼池内套养有用于消化龟鳖粪便和残饵的鱼,龟鳖池内养殖有龟或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龟鳖池内的粪便混杂着浓水进至鱼池内,而鱼池内的水生植物可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鱼池内的鱼可消化龟鳖的粪便以及残饵,提高水质。
则上述方案中,龟鳖池与鱼池间隔设置,并循环排布,使得整个系统内的水不断的从龟鳖池内溢流或者运送进鱼池内进行净化,然后经过鱼池净化的水再溢流或者运送进龟鳖池内进行水源的补充。从而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水资源,以及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运水组件包括运水管、送气管、曝气盘,运水管一端伸进单元池内且另一端位于相连单元池内,送气管一端连接有鼓风机且另一端伸进运水管的一端内,曝气盘安装在送气管伸进运水管内的一端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鼓风机将空气输送至曝气盘处,然后通过曝气孔沿运水管长度方向喷射,从而使水流夹杂着空气并沿着运水管长度方向运送至相连的单元池内。上述装置运水效率高,能耗低。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有所述单元池之间至少设有一组用于将龟鳖池内的水运输至鱼池的运水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通过运水组件输送的水中含氧量较高,则可改善鱼池内的鱼的生存环境。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有所述单元池之间至少设有一组用于将鱼池内的水运输至龟鳖池的运水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经过运水管输送进龟鳖池内时,水流可将一部分龟鳖池内的粪便推送至溢流口处,并送进与该龟鳖池相连的另一个鱼池内,从而降低龟鳖池内的粪便含量,改善该龟鳖池内的龟鳖的生长环境。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运水管伸进鱼池内的一端位于鱼池的中层偏下深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唯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唯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8926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