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砖混结构改为框架结构的承重墙改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398629.X | 申请日: | 2018-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566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朱彦鹏;栗慧珺;杨校辉;杜晓启;李庚;刘润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兰州振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2102 | 代理人: | 董斌 |
地址: | 73005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受力钢筋 构造柱 圈梁 承重墙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 钢筋混凝土框架柱 框架结构 砖混结构 工字钢 梁结构 螺旋杆 扁钢 箍筋 穿过 连接固定 墙体 钢板 | ||
砖混结构改为框架结构的承重墙改梁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框架梁、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其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是由原圈梁(3)、工字钢(7)、钢板(6)、圈梁新增受力钢筋(11)构成,圈梁新增受力钢筋(11)是在工字钢(7)外的圈梁新增截面(9)内穿过;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是由原构造柱(4)、构造柱新增受力钢筋(12)、U型螺旋杆箍筋(13)和扁钢(14)构成,构造柱新增受力钢筋(12)是植于构造柱新增截面(10)内并通过U型螺旋杆箍筋(13)穿过墙体与扁钢(14)相连接固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加固改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砖混结构改为框架结构的承重墙改梁结构技术。
背景技术
现阶段,我国既有砌体结构建筑物数量巨大,其中属于我国八十年代之前建造的一些多层砖混结构建筑尚在使用中。但随着时代变迁和使用者的思想更新,八十年代之前建造的一些多层砖混结构建筑因其使用功能落后已逐渐不能满足现如今我国人民对于建筑大空间的使用需求。对于这一现状的主要解决方法是对既有砖混结构建筑进行结构改造和加固使小空间砌体结构建筑变为大空间框架结构建筑来满足当今我国人民的使用需求。然而在对砌体结构建筑改造中,就如何安全的将砖混结构承重墙改造为框架梁以及改造后建筑如何加固来满足我国国家建筑抗震要求和人民的使用需求已经成为目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将砖混结构改为框架的承重墙改梁结构及施工方法对于社会发展尤为重要。
申请号为201621039263.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砌体结构承重墙体开洞加固结构”,该专利是由砌体结构承重墙体开洞加固结构,包括支撑件、过梁、构造柱和小洞,拟开洞顶过梁位置间隔开设有多个小洞,小洞内设置有与洞体顶紧的支撑件,小洞之间的墙体浇筑为过梁,小洞两侧浇筑有构造柱;其加固做法为:在墙体开大洞前先在拟设置过梁位置间隔开小洞,塞入工字形支撑件顶紧,在将过梁位置其余墙体拆除,浇筑过梁,洞口尺寸较大,应在洞口两侧增设构造柱,构造柱的施工与过梁同时进行,待过梁及构造柱强度达到100%后,在拆除拟开洞区域墙体。该专利公开的是砌体结构承重墙体开洞加固结构,而本专利公开的是卸载与加固同步进行的拆除承重墙的方法。
申请号为201420239838.1的中国专利公开了“用于安全拆除承重墙的托换框架”,该专利是由多个支架及混凝土层组成,支架被包裹在混凝土层内,支架由二块水平矩形钢板和四块竖直矩形钢板组成;四块竖直矩形钢板分别焊接胡定在二块水平矩形钢板的两端,平行设置;支架之间通过连接筋连接;上托换夹梁为支架上部的水平矩形钢板及包裹在其上的混凝土层组成;下托换夹梁为支架下部的水平矩形钢板及包裹其上的混凝土层组成;托换柱为支架上的四块竖直矩形钢板及包裹在其上的混凝土层组成。
申请号为201621100976.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砖混结构中承重墙的托换装置”,该托换装置包括两个托换梁、连接肩梁及两个支承柱,两个托换梁分别设置于待拆承重墙顶端的前后两侧,且顶端紧贴上层楼板,连接肩梁位于两个托换梁之间,连接肩梁将两个托换梁连为一体,两个支承柱位于托换梁两端的下方,且两个支承柱分别与两个侧墙固定连接,托换梁、连接肩梁与支承柱共同组成内置框架,内置框架与上层楼板、圈梁和侧墙形成一个整体。
上述1~3项专利的都有着一系列的优点,但是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如第1项专利只适用于砌体结构承重墙开洞改造,而本发明无论是砌体结构承重墙开洞改造还是承重墙拆除改造均适用;第2项专利耗费钢材量较大,这样会增加工程的造价,本发明除梁柱新增受力钢筋和数量极少的工字钢外再无其他使用钢材之处;第3项专利施工较为复杂,托换结构施工需两个托换梁及连接肩梁,与本实用新型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托换结构只需布置一根托换梁,且施工方法也较为简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砖混结构改为框架结构的承重墙改梁结构及施工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理工大学,未经兰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986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凝土结构施工缝处预埋注浆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古建筑修复注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