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余热回收型空气处理机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426337.2 | 申请日: | 2018-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084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发明(设计)人: | 尹应德;朱冬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4F7/08 | 分类号: | F24F7/08;F24F11/39;F24F11/58;F24F11/64;F24F11/77;F24F11/84;F24F12/00;F24F13/24;F24F13/28;F24F13/30;F28F21/08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周友元;莫瑶江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结构 三维 粗效过滤器 热回收器 换热 室内回风 表冷器 回风 空气处理机组 本实用新型 余热回收型 室外新风 排风机 送风机 新风 安装空间 新风混合 热效率 热回收 体积小 排出 加压 送入 建筑物 室外 节能 | ||
1.一种余热回收型空气处理机组,具有室外风侧、室内风侧和控制侧,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风侧包括依次设置的新风口(16)、新风粗效过滤器(17)、新风阀(18)、三维变结构高效热回收器(1)的新风进风口(19)、三维变结构高效热回收器(1)的新风通道、三维变结构高效热回收器(1)的新风出风口(20)、三维变结构高效表冷器(2)的空气通道、中效过滤器(21)、送风机(4)以及送风口(6);
所述室内风侧分为两路,其中一路为依次设置的回风口(7)、回风粗效过滤器(9)、第一回风阀(10)、三维变结构高效表冷器(2)的空气通道、中效过滤器(21)、送风机(4)以及送风口(6);
另一路为依次设置的回风口(7)、回风粗效过滤器(9)、第二回风阀(11)、三维变结构高效热回收器(1)的回风进风口(12)、三维变结构高效热回收器(1)的回风通道、三维变结构高效热回收器(1)的回风出风口(13)、排风阀(14)、排风机(5)以及排风口(15);
所述控制侧包括控制模块(22),所述送风机(4)、排风机(5)和三维变结构高效表冷器(2)均与控制模块(22)通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型空气处理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变结构高效热回收器(1)设有矩阵分布的三维变结构高效换热管(201),各三维变结构高效换热管(201)之间具有间隙,构成供新风流通的新风通道,各三维变结构高效换热管(201)的管腔构成供回风流通的回风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型空气处理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变结构高效表冷器(2)包括外壳(207),外壳(207)左右两侧均设有通风口,外壳(207)前侧设有通过隔水板(204)隔开的分水腔(202)和集水腔(208),外壳(207)后侧设有集分水腔(203),分水腔(202)、集水腔(208)与集分水腔(203)之间通过矩阵分布的三维变结构高效换热管(201)连通,分水腔(202)与进水管(206)连通,集水腔(208)与出水管(205)连通,各三维变结构高效换热管(201)之间的间隙构成空气通道,各三维变结构高效换热管(201)的管腔构成冷冻/采暖水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余热回收型空气处理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变结构高效换热管(201)由椭圆管经螺旋扭曲而成,相邻的三维变结构高效换热管(201)在最大变径凸点处相互接触形成自支撑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型空气处理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侧还包括设置在回风粗效过滤器(9)、新风粗效过滤器(17)和中效过滤器(21)上的压差传感器,各压差传感器均与控制模块(22)通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型空气处理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变结构高效表冷器(2)下方还设置有凝结水盘(3),用于收集三维变结构高效表冷器(2)产生的凝结水并排出机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型空气处理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22)还具有远程通讯接口,可与楼宇自控系统远程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42633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