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转子系统不对中故障实验模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429816.X | 申请日: | 2018-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234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发明(设计)人: | 孟凡刚;由岫;孙立权;于宁;丁继伟;李岩;郭旭晓;冯永志;鲍丛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5/02 | 分类号: | G01M15/02;G01M1/16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伟晨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3209 | 代理人: | 李晓敏 |
地址: | 150000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动提升装置 上连杆 下连杆 铰接 下端 转轴 实验模拟装置 底板 本实用新型 转子系统 活塞杆 推力杆 轴承座 上端 两套 电机输出端 长度相等 工程机械 故障试验 模拟转子 输入装置 同轴连接 转轴转动 左右两侧 输出端 分列 支承 电机 | ||
一种转子系统不对中故障实验模拟装置,属于工程机械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电机、转轴、圆盘和两套传动提升装置;两套传动提升装置由左至右定义为第一传动提升装置和第二传动提升装置;电机输出端与转轴同轴连接,圆盘固定安装在转轴上;第一传动提升装置和第二传动提升装置分列在圆盘的左右两侧;轴承座与转轴转动连接,轴承座的下端与底板固定连接,底板与上连杆的上端铰接;上连杆的下端与下连杆的上端及推力杆铰接;活塞杆的输出端与推力杆铰接;下连杆的下端与平台固定连接;活塞杆均由载荷输入装置提供动力;第一上连杆、第一下连杆、第二上连杆和第二下连杆长度相等。本实用新型用于模拟转子系统支承不对中故障试验。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子系统故障实验模拟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转子系统不对中故障实验模拟装置,属于工程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实际工程中,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汽轮机等旋转机械,由于制造、安装误差以及气动和热场等影响,会造成转子系统的不对中支承特点,从而导致整个机器存在较大的振动,影响转子系统的稳定性及不平衡响应,进而诱发故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建立转子系统不对中故障试验模拟装置对转子典型支承不对中故障的内在机理进行研究,具有重大工程实际意义与指导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在下文中给出了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实用新型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应当理解,这个概述并不是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是意图确定本实用新型的关键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图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目的仅仅是以简化的形式给出某些概念,以此作为稍后论述的更详细描述的前序。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建立转子系统不对中故障试验模拟装置,用以对转子典型支承不对中故障的内在机理进行研究。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方案为:一种转子系统不对中故障实验模拟装置,包括电机、转轴、圆盘和两套传动提升装置;所述两套传动提升装置由左至右定义为第一传动提升装置和第二传动提升装置;
所述第一传动提升装置包括第一轴承座、第一底板、第一上连杆、第一推力杆、第一下连杆和第一活塞杆;
所述第二传动提升装置包括第二轴承座、第二底板、第二上连杆、第二推力杆、第二下连杆和第二活塞杆;
所述电机输出端与转轴同轴连接,圆盘固定安装在转轴上;
所述第一传动提升装置和第二传动提升装置分列在圆盘的左右两侧;
所述第一轴承座与转轴转动连接,第一轴承座的下端与第一底板固定连接,第一底板与第一上连杆的上端铰接于A点;第一上连杆的下端与第一下连杆的上端及第一推力杆的右端铰接于B点;第一活塞杆的输出端与第一推力杆的左端铰接于C点;第一下连杆的下端与平台固定接于D点;
所述第二轴承座与转轴转动连接,第二轴承座的下端与第二底板固定连接,第二底板与第二上连杆的上端铰接于E点;第二上连杆的下端与第二下连杆的上端及第二推力杆的左端端铰接于F点;第二活塞杆的输出端与第二推力杆的右端铰接于G点;第二下连杆的下端与平台固定接于H点;
所述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均由载荷输入装置提供动力;所述第一上连杆、第一下连杆、第二上连杆和第二下连杆长度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与转轴通过联轴器建立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载荷输入装置为液压缸。优点:通过液压系统控制,连杆机构传动,可实现重型燃气轮机、大功率汽轮机等重载设备上的应用,并可以自动、精确的控制输出位移。
本实用新型的试验模拟装置通过液压系统作为两端轴承座升降的载荷输入装置;其中推力杆通过液压系统的液压缸作为载荷输入,推动上连杆与下连杆摆动;上连杆推动底板向上或向下运动,控制两端轴承座的高度差,从而模拟转子系统的支承不对中。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42981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