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有血氧监测功能的肌松监测仪有效
申请号: | 201820436443.9 | 申请日: | 2018-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593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谢小波;徐圣普;崔红岩;冯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B5/22 | 分类号: | A61B5/22;A61B5/1455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王利文 |
地址: | 300192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肌松监测模块 血氧监测模块 外部传感器 探头 中央控制单元 本实用新型 血氧饱和度 存储模块 肌松监测 血氧监测 肌松 监测 电源模块 手术进程 显示模块 医生观察 监护仪 传感器 术后 佩带 缺氧 救助 恢复 安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有血氧监测功能的肌松监测仪,包括电源模块、血氧监测模块、肌松监测模块、存储模块、显示模块、中央控制单元和外部传感器探头,中央控制单元与血氧监测模块、肌松监测模块、存储模块、外部传感器探头相连接,血氧监测模块、肌松监测模块根据外部传感器探头的信号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指标和肌松指标。本实用新型内设有血氧监测模块、肌松监测模块并通过外部传感器探头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指标和肌松指标,便于医生观察,并根据患者的状态及时调整手术进程,特别是在术中缺氧的情况下可以紧急采取救助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术后的恢复;可以减少患者因监测需要佩带的传感器数量,同时减少监护仪使用对患者产生的干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物医学信号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带有血氧监测功能的肌松监测仪。
背景技术
在现代医学中,肌松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以及危重病人的呼吸支持和呼吸治疗中,手术麻醉及ICU病人的监测过程中,需要连续实时监测肌肉松弛程度的改变,来获得反应肌肉松弛作用的消长过程,以正确指导肌松药的应用和进行肌松药药效学的研究。由于肌松药的作用个体差异很大以及联合用药的相互影响,单凭医生的经验很难做到对肌松状态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更无法实现动态连续的肌松状态监测。通过肌松方法监测应用肌松药后机体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阻滞程度和恢复状况,对于降低术后因肌松作用残留而引起的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肌松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十分必要。
脉搏血氧饱和度是临床监护中需要监测的重要生理参数。在手术中有很高比例的麻醉失误,而麻醉导致脉搏停止和心脏停跳可以通过对人体血氧含量的实时监控来反馈给医生。经过临床经验表明,对手术病人进行血氧饱和度的实时监控可以减少40%以上的麻醉失误。手术后病人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循环、呼吸功能不全,连续血氧饱和度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手术后监护有指导作用。同时,及时发现早期低氧血症,为临床抢救提供依据。
现有的监测肌松仪,具有体积小、使用便捷等特点,但是监测指标单一;而临床手术需要多参数监测,特别是血氧是最关系紧密的参数;临床使用的现有的多功能监测设备是通过多个传感器置于身体各部位同时监测,术中患者人身体连接多个传感器,其布线复杂、操作不便。而且,过多的监护仪器使用的电源产生干扰,对手术环境产生干扰,影响手术的进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带有血氧监测功能的肌松监测仪,能够在一台仪器内同时监测肌松指标和血氧饱和度指标,可根据患者的状态及时调整手术进程,特别是在术中缺氧的情况下可以紧急采取救助措施,并减少监护仪使用对患者产生的干扰。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带有血氧监测功能的肌松监测仪,包括电源模块、血氧监测模块、肌松监测模块、存储模块、显示模块、中央控制单元和外部传感器探头,所述电源模块与血氧监测模块、肌松监测模块、存储模块、显示模块、中央控制单元相连接为整个监测仪供电,所述中央控制单元与血氧监测模块、肌松监测模块、存储模块、外部传感器探头相连接实现核心控制功能,血氧监测模块、肌松监测模块根据外部传感器探头的信号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指标和肌松指标,所述显示模块分别与血氧监测模块、肌松监测模块相连接实现监测数据的显示功能。
进一步,所述存储模块还连接数据上传模块实现数据上传功能,该数据上传模块包括以太网接口电路或无线网接口电路。
进一步,所述存储模块还连接打印模块实现数据打印功能。
进一步,所述电源模块包括输入模块、整流和滤波模块、变压器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输入模块接外部交流电,该输入模块、整流和滤波模块、变压器模块连接在一起,控制模块与输入模块和变压器模块相连接,变压器模块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进行变压,变压器模块输出电压为各个模块供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4364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微量真空采血管及其支架
- 下一篇:数字X射线摄影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