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蓄热式燃烧的节能减排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451687.4 | 申请日: | 2018-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242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0 |
发明(设计)人: | 符宇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阴优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C7/00 | 分类号: | F23C7/00;F23C9/06;F23L15/02;F23N5/00;F23N5/26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孙力坚;聂启新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本实用新型 气体管道 蓄热式燃烧 多通 连通 节能减排装置 燃烧器进口 充分燃烧 排放机构 存储 气流控制阀门 气体控制阀门 封闭式换热 过渡气体 气体混合 设备内部 蓄热燃烧 一端连接 换向阀 活塞式 气动式 一对多 储气 开闭 排气 废气 节能 排放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蓄热式燃烧的节能减排装置,包括与蓄热燃烧设备内部燃烧器进口管连通的一对多通管道,各根多通管道与第一气体管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气体管道的另一端与用于周期性储气及排气的气动式存储排放机构或活塞式存储排放机构连通,在各根多通管道与燃烧器进口连通的管路上还设置多个气体控制阀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本实用新型中气流控制阀门根据换向阀的动作开闭,利用多通管道将第一气体管道与第二气体管道中的气体混合,本实用新型使蓄热式燃烧实现了封闭式换热,将过渡气体与未充分燃烧的气体得到充分燃烧,实现了气体的无害排放,同时让废气参与的能量得到了充分利用,实现了节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热燃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蓄热式燃烧的节能减排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蓄热式燃烧领域中存在缺陷,即在蓄热交换期间,炉内的即时燃烧混合气体只能被当作尾气排放至大气中,这样不仅会造成大气的污染,同时由于燃料未充分燃烧,还会造成能源的浪费。以图1换向阀5的位置为例,燃气(天然气、煤气、高炉煤气等气体燃料)通过蓄热体3加热的管道4进入燃烧器2,然后在燃烧室1中燃烧,燃烧后气体由管道排出。但是在燃烧室1中,由于气体的成分复杂,包含大量CO等有害气体,因此在换向过程中,这部分有害气体会被当成尾气经空气管道排出系统,这样不仅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还使环境受到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问题,进行了研究改进,提供一种用于蓄热式燃烧的节能减排装置,其实现了蓄热式燃烧的封闭换热,使未充分的气体得到充分燃烧,实现了气体的无害排放。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蓄热式燃烧的节能减排装置,包括与蓄热燃烧设备内部燃烧器进口管连通的一对多通管道,各根多通管道与第一气体管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气体管道的另一端与用于周期性储气及排气的气动式存储排放机构或活塞式存储排放机构连通,在各根多通管道与燃烧器进口连通的管路上还设置多个气体控制阀门。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所述活塞式存储排放机构包括用于储气的储气缓冲罐,于所述储气缓冲罐的内部设置用于将气体保留在储气缓冲罐内部一侧的活塞,于所述储气缓冲罐的外周还设置用于驱动活塞作位移的活塞动力装置;
所述气动式存储排放机构也包括用于储气的储气缓冲罐,于所述储气缓冲罐的内部设置用于将气体保留在储气缓冲罐内部一侧的气流泵;
所述多通管道为Y形管道;
所述储气缓冲罐为圆形、方形、矩形或多边形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气体控制阀门共有两组共四个,各组气体控制阀门均以蓄热燃烧设备为中心对称设置;当其中一组气体控制阀门位于Ⅰ工位时,另一组气体控制阀门位于Ⅱ工位,位于Ⅰ工位的一组气体控制阀门的阀门位置与位于Ⅱ工位的一组气体控制阀门的阀门位置之间互为垂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本实用新型中气流控制阀门根据换向阀的动作开闭,利用多通管道将第一气体管道与第二气体管道中的气体混合,本实用新型使蓄热式燃烧实现了封闭式换热,将过渡气体与未充分燃烧的气体得到充分燃烧,实现了气体的无害排放,同时让废气参与的能量得到了充分利用,实现了节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蓄热式燃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活塞式存储排放机构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换向阀、气体控制阀门动作控制活塞运动方向的示意图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阴优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阴优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45168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