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打号机用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820458157.2 | 申请日: | 2018-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478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超;孔维川;岳建军;赵鸿博;曾明峰;蔡征;宋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44B5/02 | 分类号: | B44B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刘翔 |
地址: | 101399 北京市顺义区双***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打码 夹具 夹紧机构 板件 本实用新型 定位机构 打号机 刻板 初始位置确定 驱动机构 伸缩运动 位置跑偏 后夹 夹持 夹紧 紧贴 车型 驱动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打号机用夹具,该夹具包括:与打号机本体相连接,用于确定打刻头在待打码板件上初始位置的定位机构;设置在定位机构的一侧,用于在打刻头的初始位置确定后夹紧待打码板件的夹紧机构;与夹紧机构相连接,用于驱动夹紧机构作伸缩运动以夹持待打码板件的驱动机构。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定位机构对打刻头在待打刻板件的打刻位置进行定位,再由夹紧机构对打刻头与待打刻板件进行夹紧,促使打刻头能紧贴待打刻的板件,能有效防止打刻位置跑偏。尤其是,本实用新型的夹具可以用于不同车型的打码工艺中,提高了线下打码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打号机用夹具。
背景技术
汽车VIN码由17位字符组成,俗称十七位码。它包含了车辆的生产厂家、年代、车型、车身型式及代码、发动机代码及组装地点等信息,对于每辆车,其车身均对应唯一一个车身编号,车身编号的作用有两方面:首先,当车身出现质量问题时,便于客户追溯生产厂家及生产日期;其次,为车辆生产工艺的后续涂装喷漆及总装装配提供依据。
打刻VIN码是汽车生产制造工艺中必备的一道环节,自动化生产中,有时会出现在车体上打刻的VIN码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情况,需在线下进行重新打号。现有技术中的线下打号设备打刻码时需要人工扶着进行打刻,经常出现打刻位置跑偏的现象;同时对于不同的车型的打刻需求,需要制作不同的夹具,在对多种车型进行打刻作业时,需要不断的更换夹具,增大了作业人员作业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夹具的制作成本,并且生产不同夹具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料,不利于节能环保工作的开展。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打号机用夹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对车辆进行打码时打刻头容易跑偏的问题。
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打号机用夹具,包括:与打号机本体相连接,用于确定打刻头在待打码板件上初始位置的定位机构;设置在所述定位机构的一侧,用于在所述打刻头的初始位置确定后与所述定位机构相互作用以夹紧所述待打码板件的夹紧机构;与所述夹紧机构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夹紧机构作伸缩运动以夹持所述待打码板件的驱动机构。
进一步地,上述打号机用夹具中,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打号机本体上,用以对所述打刻头进行Y方向定位的第一定位件和用以对所述打刻头进行X方向定位的第二定位件;其中,所述Y方向是指所述待打刻板件的高度方向;所述X方向是指所述待打刻板件的长度方向。
进一步地,上述打号机用夹具中,所述第一定位件位于所述第二定位件上方,且其上开设有用以对所述打刻头进行Y方向定位的第一定位孔。
进一步地,上述打号机用夹具中,所述第二定位件位于所述第一定位件下方,且其上开设有用以对所述打刻头进行X方向定位的第二定位孔。
进一步地,上述打号机用夹具中,所述第一定位件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打号机本体上部两侧的两个定位杆;其中,两个所述定位杆上对应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以穿设第一定位销的第一定位孔。
进一步地,上述打号机用夹具中,所述第一定位销包括:第一销子、第二销子和第三销子;其中,所述第一销子和所述第二销子并列设置,所述第三销子与两个销子远离穿设端的部分呈夹角设置。
进一步地,上述打号机用夹具中,两个所述定位杆均呈L形。
进一步地,上述打号机用夹具中,所述第二定位件包括: 设置在所述打号机本体下部一侧的定位板和第一侧部连接板;其中,所述定位板上开设有用以穿设定位螺栓的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侧部连接板的一侧与所述定位板相连接,另一侧与所述打号机本体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打号机用夹具中,所述第二定位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打号机本体下部另一侧,用以使所述待打刻板件与所述第二定位件不发生干涉的凹设部和用以与所述打号机本体相连接的第二侧部连接板;其中,所述凹设部与所述第二侧部连接板之间设置有用以调节所述凹设部延伸长度的第一调节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45815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