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连接端口、连接端口的控制电路及终端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820458805.4 | 申请日: | 2018-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263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0 |
发明(设计)人: | 魏华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3/40 | 分类号: | G06F13/4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志博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80 | 代理人: | 陈红 |
地址: | 523841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端口 终端设备 弹片 控制电路 通信技术领域 终端设备检测 本实用新型 电化学腐蚀 可活动状态 接地引脚 信号引脚 第一端 正整数 应用 | ||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连接端口、连接端口的控制电路及终端设备,涉及通信技术领域,以解决连接端口可能会发生电化学腐蚀,从而降低终端设备检测连接端口上的数据的准确性的问题。该连接端口包括:本体以及设置于该本体上的2M个接地引脚和2N个信号引脚,该连接端口还包括X个弹片;其中,每个弹片的第一端与该本体连接,该每个弹片的第二端为可活动状态,M、N以及X均为正整数,且X小于或者等于2M。该连接端口可以应用于终端设备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端口、连接端口的控制电路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终端设备上设置的接线端口逐渐由传统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端口(例如micro USB端口)转变为通用串行总线C类(Universal Serial Bus Type-C,USB Type-C)端口。USB Type-C端口是继传统USB端口之后的新一代USB端口,具备双面可插功能。
目前,对于设置有USB Type-C端口的终端设备,根据功率传输(Power Delivery,PD)协议,在终端设备处于待机状态且USB Type-C端口未连接外接设备时,终端设备向USBType-C端口的配置通道(configure channel,CC)引脚(例如CC1引脚和CC2引脚)输出脉冲信号,以实现CC检测。例如,如图1所示,脉冲信号的电平幅度值可以为3.7V,周期可以为50ms。
然而,由于上述USB Type-C端口在未连接外接设备时,终端设备可以向USB Type-C端口输出脉冲信号,因此如果USB Type-C端口进入杂质,那么USB Type-C端口可能会发生电化学腐蚀,从而可能降低终端设备检测USB Type-C端口上的数据的准确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端口、连接端口的控制电路及终端设备,以解决连接端口可能会发生电化学腐蚀,从而降低终端设备检测连接端口上的数据的准确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端口,该连接端口包括:本体以及设置于该本体上的2M个接地引脚和2N个信号引脚,该连接端口还包括X个弹片。其中,每个弹片的第一端与该本体连接,该每个弹片的第二端为可活动状态,M、N以及X均为正整数,且X小于或者等于2M。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端口的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包括:X个弹片、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其中,该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该控制电路的电源端连接,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该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检测端连接,该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每个弹片的第一端连接,该每个弹片的第二端为可活动状态,X为正整数。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连接端口,以及上述第二方面提供的控制电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端口可以包括本体、设置于该本体上的2M个接地引脚和2N个信号引脚,以及X个弹片,其中,每个弹片的第一端与该本体连接,该每个弹片的第二端为可活动状态,M、N以及X均为正整数,且X小于或者等于2M。通过该方案,由于连接端口中的每个弹片的第二端为可活动状态,因此当插头插入连接端口时,至少一个弹片的第二端可以与至少一个接地引脚接触,并且在至少一个弹片的第二端与至少一个接地引脚接触时,可以通过触发中断信号,控制向连接端口输出脉冲信号(该脉冲信号用于触发开始进行配置通道检测)。如此,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在至少一个弹片的第二端与至少一个接地引脚接触时,可以通过触发中断信号控制向连接端口输出脉冲信号,而不再是持续性地向连接端口输出脉冲信号,因此可以降低连接端口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可能性,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检测连接端口上的数据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未经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4588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