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金属耐磨复合管有效
申请号: | 201820534540.1 | 申请日: | 2018-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953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2 |
发明(设计)人: | 张能纪 | 申请(专利权)人: | 靖江润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9/02 | 分类号: | F16L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黄冠华 |
地址: | 21453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低合金钢 高铬合金 过渡层 外钢管 内管 双金属耐磨复合管 耐磨层 本实用新型 冲击韧性 无缝衔接 浇铸 收缩 破裂 复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金属耐磨复合管,包括外钢管和高铬合金内管,外钢管和高铬合金内管之间浇铸有一层低合金钢过渡层,低合金钢过渡层为Q460材质制成,外钢管的厚度为6‑10mm,高铬合金内管的厚度为12mm,低合金钢过渡层的厚度为5mm。本实用新型双金属耐磨复合管,在外钢管和高铬合金内管之间增加了一层低合金钢过渡层,低合金钢与内部耐磨层的线收缩一致,可以无缝衔接,牢固复合形成整体,增强了内部耐磨层的冲击韧性,耐磨层不易破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复合管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双金属耐磨复合管。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是现有的双金属耐磨复合管主要由钢管加耐磨层组成,由于浇注时耐磨层与钢管层线收缩不一致,容易产生间隙,使用过程中因冲刷易使耐磨层破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解决目前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金属耐磨复合管。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金属耐磨复合管,包括外钢管和高铬合金内管,所述外钢管和高铬合金内管之间浇铸有一层低合金钢过渡层,所述低合金钢过渡层为Q460材质制成,所述外钢管的厚度为6-10mm,所述高铬合金内管的厚度为12mm,所述低合金钢过渡层的厚度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双金属耐磨复合管,在外钢管和高铬合金内管之间增加了一层低合金钢过渡层,低合金钢与内部耐磨层的线收缩一致,可以无缝衔接,牢固复合形成整体,增强了内部耐磨层的冲击韧性,耐磨层不易破裂。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金属耐磨复合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双金属耐磨复合管生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钢管2-高铬合金内管3-低合金钢过渡层4-模筒5-内衬6-覆膜砂 7-内闷盖8-缓冲圈9-外闷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双金属耐磨复合管,包括外钢管1和高铬合金内管2,外钢管 1和高铬合金内管2之间浇铸有一层低合金钢过渡层3,低合金钢过渡层3为Q460材质制成,外钢管1的厚度为6mm,高铬合金内管2的厚度为12mm,低合金钢过渡层3的厚度为 5mm。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双金属耐磨复合管,包括外钢管1和高铬合金内管2,外钢管1和高铬合金内管2之间浇铸有一层低合金钢过渡层3,低合金钢过渡层3为Q460材质制成,外钢管1的厚度为10mm,高铬合金内管2的厚度为12mm,低合金钢过渡层3的厚度为 5mm,外钢管1的厚度根据具体生产需要设置为6-10mm之间,关于高铬合金内管和低合金钢过渡层的厚度设置,均是为了保证两者之间的线收缩一致,以使得外钢管与内部耐磨层牢固复合形成整体,其他厚度无法达到上述最佳技术效果。
Q460是一种低合金高强度钢,伸长率≥17%。Q代表钢材的强度,460代表460兆帕,兆是10的6次方,帕是压强单位帕斯卡。Q460就是钢材受力强度达到460兆帕时才会发生塑性变形,也就是当外力泄掉后,钢材只能保持受力的形状而无法回复原形,这个强度要比一般钢材大。
Q460在保证低碳当量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了微合金元素的含量。良好的焊接性能要求钢材碳当量低,而微合金元素的增加在增加钢材强度的同时,也会增加钢材的碳当量。但好在增加的碳当量很少,所以不会影响钢材的可焊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靖江润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靖江润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345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