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肠道寄生原生动物扫描电镜样品的快速制备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820553459.8 | 申请日: | 2018-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002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3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李灿;王桂堂;邹红;李文祥;吴山功;赵威山;金霄;汪润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3/2202 | 分类号: | G01N23/22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杨采良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寄生原生动物 扫描电镜样品 肠道 快速制备 自制 滤膜 本实用新型 工作效率 样品固定 药品成本 内套管 外套管 套管 嵌合 拆卸 制备 组装 节约 损害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肠道寄生原生动物扫描电镜样品的快速制备设备,包括自制小滤器;所述自制小滤器包括内套管、外套管和滤膜,所述内外两个套管和滤膜嵌合在一起,能够组装和拆卸。该设备中自制小滤器极大地提高了样品固定后续步骤的工作效率,能够高效、优质地制备肠道寄生原生动物扫描电镜样品,同时避免样品的丢失、节约药品成本并防止因使用锇酸对人体造成损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涉及寄生虫电镜样品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肠道寄生原生动物扫描电镜样品的快速制备设备。
背景技术
寄生原生动物,又称原虫,是营寄生生活的一大类原生动物。它们个体非常微小,整个虫体都由单个细胞构成,因此是最原始、最低等的真核生物;其细胞内有特化的各种胞器,具有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所必需的全部生理功能,如运动、摄食、消化、呼吸、排泄和生殖等,因此每个寄生原生动物又都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是最全能的细胞。寄生原生动物种类繁多,迄今为此已发现近万种。它们通常寄生于动物或人类的体表、细胞、组织或腔道内,可造成宿主的一系列损伤,并引发各种疾病,如疟原虫、利什曼原虫、弓形虫、隐孢子虫等。
肠道寄生原生动物是指主要寄生于宿主消化系统内的原虫,其中的一些种类,如结肠小袋纤毛虫、痢疾阿米巴等,能引起宿主严重腹泻,造成粘膜的破坏和脱落;在一定条件下,并可扩延至肝、肺、脑、泌尿生殖系统和其他部位,形成溃疡和脓肿。另外,由于它们对肠壁组织的破坏,还常引起继发性的细菌病、病毒病等,对宿主造成严重危害。
在制定寄生虫病的防治方案前,必须对寄生虫的种类作出准确的诊断,才能采取正确、合理的措施,对症下药。而当前寄生虫检测最主要的手段仍然是形态学观察,这是最简单、最直接、最迅速的方法。同时,形态学观察也是寄生虫学研究的基础和热点。光学显微镜是进行寄生虫形态学观测最常用的设备。然而,由于寄生原虫个体非常微小,仅依靠光学显微镜通常很难对其形态特征进行精确的观测和虫种鉴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已成为研究寄生原生动物形态结构较为先进和常用的手段;其对虫体各部位的精细构造具有很高的分辨率,进行虫种鉴定更加准确可靠,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测的不足。
就目前而言,由于宿主肠道内容物较多,寄生原虫的个体又非常微小,肉眼不可见,常规的扫描电镜样品制备过程中对样品的清洗、脱水和置换过程极易造成虫体的丢失,且非常浪费时间和试剂,最后的结果也无法预期。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肠道寄生原生动物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设备、方法和过程进行改进和优化,以达到快速、优质制备其扫描电镜样品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肠道寄生原生动物扫描电镜样品的快速制备设备,该设备包括自制小滤器,能够方便地进行组装和拆卸,能够高效、优质地制备肠道寄生原生动物扫描电镜样品,同时避免样品的丢失、节约药品成本并防止因使用锇酸对人体造成损害。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肠道寄生原生动物扫描电镜样品的快速制备设备,包括自制小滤器;所述自制小滤器包括内套管、外套管和滤膜,所述内外两个套管和滤膜嵌合在一起,能够组装和拆卸。
优选地,所述内套管的长度大于外套管,内套管的两端均伸出外套管一定的长度;所述滤膜嵌合在内外两个套管相同的一端之间,并完整包裹住内套管的端口。
优选地,还包括EP管,EP管的一端为封闭的圆锥形,另一端为开口的圆柱形,所述自制小滤器通过圆柱形开口端嵌入到EP管中。
进一步地,所述EP管的开口端还设有用于封闭管子的盖子,所述盖子通过固定的带子与EP管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EP管的容量为1.5ml;所述内套管的长为36mm,内直径为5mm,外直径为6mm;所述外套管的长为26mm,内直径为6mm,外直径为8mm;所述滤膜为直径为25mm的圆形,孔径可根据虫体的大小进行选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534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