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变压器的高效能量收集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820565988.X | 申请日: | 2018-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532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8 |
发明(设计)人: | 黄胜明;杨雪;程亚萍;段权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3/335 | 分类号: | H02M3/335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8 | 代理人: | 王顕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南***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压器 高效能量 开关控制 收集电路 能量收集电路 本实用新型 耗尽型MOS 支路 初级线圈 次级线圈 电流尖峰 分时控制 能量损耗 输入电压 输入支路 转换效率 电容 增强型 电阻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变压器的高效能量收集电路,包括由初级线圈L0和次级线圈L1组成的变压器、电容C1、电阻R1、MOS管M1、MOS管M2、开关控制管M3和开关控制管M4;该基于变压器的能量收集电路结构采用了耗尽型MOS管M1和增强型MOS管M2分时控制,避免了在输入电压增大时,线圈L0支路中出现过高的电流尖峰,从而降低了输入支路中的电流均值,同时电流的降低也避免了MOS管上的过多能量损耗,提高系统的转换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量收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变压器的高效能量收集电路。
背景技术
在物联网和无线传感网络的迅速发展的今天,能量收集供电相较于传统以电池充电系统的供电方式,因其能量来源于环境的可再生能源,如:振动能、温差能摩擦能和太阳能,减少了传统供电方式中电池的维护和更换环节,因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
能量收集供电主要是将环境中的能量通过传感器转化为电能,通过变压器组成的正反馈环路形成的自激振荡,结合相关调制最终实现预计的电压输出;传统的能量收集方式为基于变压器的能量收集,在电路设计中通常采用0V阈值电压的MOS管,如图1所示,环境中能量(此处以温差能为例)经过传感器转化为电压VIN,通过变压器(L0,L1)和MOS管M1组成正反馈环路,形成自激振荡,将从环境中收集的能量经过电能-磁能-电能的转化从输入传递到负载,但随着输入增加,自激振荡的剧烈程度增大,表现为电容C1和电阻R1与M1栅极连接处的电压值峰值过高,从而使得流经M1漏极端的电流即线圈L0支路中的电流的尖峰过冲,造成输入端的平均电流过高,导致了在固定输出功率下转化效率的降低。从电能转化效率曲线图2中我们看到在输出为4.5V时效率随着输入电压VIN的增加而迅速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变压器的高效能量收集电路。
为此,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变压器的高效能量收集电路,包括由初级线圈L0和次级线圈L1组成的变压器、电容C1、电阻R1、MOS管M1、MOS管M2、开关控制管M3和开关控制管M4;次级线圈L1的一端接地,另一端依次通过电容C1、电阻R1接地;初级线圈L0一端接输入端VIN,另一端接MOS管M1的漏极;MOS管M1的栅极接在电容C1和电阻R1之间;MOS管M1的源极与开关控制管M3的漏极相接,开关控制管M3的源极接地;MOS管M2的漏极与MOS管M1的漏极相连,MOS管M2的源极接地,MOS管M2的栅极和开关控制管M4的源极相连,开关控制管M4的漏极与MOS管M1的栅极相连;开关控制管M3和开关控制管M4的栅极均连接到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包括负压产生器和控制开关;负压产生器一端接输出端VOUT,另一端通过控制开关分别连接到开关控制管M3和开关控制管M4的栅极。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初级线圈L0和输出端VOUT之间的二极管D2。
进一步的,还包括并行设置在电阻R1两端的二极管D3。
进一步的,所述的MOS管M1为耗尽型NMOS管,MOS管M2为增强型NMOS管;所述的D2为肖特基二极管,D3为齐纳二极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基于变压器的能量收集电路结构采用了耗尽型MOS管M1和增强型MOS管M2分时控制,耗尽型MOS管M1因为有较低的阈值电压主要在起振阶段开启,当回路振荡后,耗尽型MOS管M1关断,增强型MOS管M2开启,因其有较高的阈值,因而在自激振荡回路中更易关断,避免了在输入电压增大时,线圈L0支路中出现过高的电流尖峰,从而降低了输入支路中的电流均值,同时电流的降低也避免了MOS管上的过多能量损耗,提高系统的转换效率;齐纳二极管D3则是通过稳定MOS管的栅极电压来降低输入支路电流尖峰,从而来降低能量的损耗;肖特基二极管D2连接了输入支路和输出支路,使得系统更容易形成正反馈,从而加快了系统的起振速度,节省了起振时间。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理工大学,未经天津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6598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载DC/DC转换器
- 下一篇:一种LLC谐振DC/DC功率变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