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石墨电极升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597617.X | 申请日: | 2018-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993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发明(设计)人: | 候喜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同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27/06 | 分类号: | B22D27/06;H05B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志霖恒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35 | 代理人: | 申绍中 |
地址: | 037002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柱 套管 气缸 石墨电极 移动板 本实用新型 底座顶端 升降装置 导向板 固定板 底端 底座 输出端相连 上下两端 顺序冷却 轧辊铸件 有效地 缩孔 左端 贯穿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石墨电极升降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端中部固定有一号固定柱,所述一号固定柱的顶端固定有顶板,所述一号固定柱的上部套设有套管,所述套管左侧底部固定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内贯穿有二号固定柱,所述二号固定柱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顶板、底座上,所述移动板底端左侧与一号气缸的输出端相连,所述一号气缸固定在底座顶端左侧,所述套管右侧中部固定有两个导向板,两个所述导向板间固定有二号气缸,所述二号气缸底端固定在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左端与套管右侧底部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便捷,能够便捷地调整石墨电极的高度,便于轧辊铸件按理想的顺序冷却,能有效地防止产生缩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轧辊铸件防缩孔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石墨电极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金属铸件在凝固过程中都伴随着体积的收缩,如果体积较大,由于外层及厚度较薄的地方先冷却凝固,厚度较大的中心部位后冷却,外部空间形状先予固定,中心部位在冷凝时其体积收缩后熔液不能得到补充,就会留下缩孔或造成组织疏松。为了防止铸件产生缩孔,一般是设置冒口以在铸件冷凝、体积收缩时向其补充熔液,要达到该目的,冒口必须最后冷凝,因此,冒口的厚度应大于铸件的最大厚度,但象轧辊这样厚度很大的铸件,冒口的设置就十分困难。使用可控硅直流电源,正极与石墨电极相连,负极与轧辊铸件相连,在石墨阳极与轧辊浇冒口处形成短路电弧,利用电弧对浇冒口进行加热,使浇冒口钢水保持液态,待轧辊铸件冷却后最后冷却,起到很好的补缩作用,轧辊铸件按理想的顺序冷却,能有效地防止缩孔的产生。要产生电弧,石墨阳极与浇冒口之间的距离十分重要,而且随着补缩,浇冒口的钢水会逐渐下降,需要石墨电极的高度也随之变化。
经检索,中国专利授权号CN201479412U公开了一种石墨电极升降装置,包括底座,立柱,套管活动地安装在立柱上,横臂固定在套管上,横臂上有石墨电极夹具,电机上安装有钢绳导轮,钢绳导轮上的钢绳连在套管上。
现有的石墨电极升降装置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套管在升降过程中不平稳,同时装置的移动不便,这导致石墨电极的位置调整不便,不利于工作人员进行调整,进而会影响到轧辊铸件的冷却,导致缩孔现象的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墨电极升降装置,具备操作简单便捷,能够便捷地调整石墨电极的高度,便于轧辊铸件按理想的顺序冷却,能有效地防止产生缩孔的优点,解决了升降过程不平稳,装置移动不便,石墨电极的位置调整不便,不利于工作人员进行调整,进而影响轧辊铸件冷却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石墨电极升降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端中部固定有一号固定柱,所述一号固定柱的顶端固定有顶板,所述一号固定柱的上部套设有套管,所述套管左侧底部固定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内贯穿有二号固定柱,所述二号固定柱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顶板、底座上,所述移动板底端左侧与一号气缸的输出端相连,所述一号气缸固定在底座顶端左侧,所述套管右侧中部固定有两个导向板,两个所述导向板间固定有二号气缸,所述二号气缸底端固定在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左端与套管右侧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二号气缸的输出端与连接杆相连,所述连接杆一侧的外壁固定有套块,所述套块的两侧均固定有滑块,两个所述滑块均伸入两侧的导向板内,两个所述导向板内均设有与滑块相匹配的滑槽,所述连接杆的右端固定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底端固定有石墨电极夹具,所述石墨电极夹具底端固定有石墨电极。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导向板相向一侧的右端均固定有限位挡板。
进一步的,所述套管与移动板、固定板的连接方式均为焊接。
进一步的,所述套管上设有与一号固定柱相匹配的一号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板上设有与二号固定柱相匹配的二号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顶端四角均连接有滚轮。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同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大同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976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球形模具浇铸冷却装置
- 下一篇:多工位半自动式振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