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头箍式脑室穿刺导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599208.3 | 申请日: | 2018-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767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贺军华;金心 | 申请(专利权)人: | 贺军华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 |
代理公司: | 杭州之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6 | 代理人: | 张慧英 |
地址: | 310012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向平板 头箍 脑室穿刺 穿刺 夹片 支脚 本实用新型 导向装置 穿刺管 前侧面 上表面 脑室 一体化设计 定位放置 高度计算 患者头部 刻度标识 手术操作 无菌处理 一体成型 弹力夹 前缘 置管 读出 制造 生产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头箍式脑室穿刺导向装置,本装置整体成形一体化设计,包括导向平板和头箍式夹片;导向平板截面为倒“L”形结构,可分为导向平板上表面、导向平板前侧面和支脚;导向平板与头箍式夹片前缘位于同一平面,用于穿刺导向,穿刺管贴着该面穿刺脑室;导向平板上表面、导向平板前侧面上均有刻度标识,可读出穿刺管旁开中线的距离,并可根据距离、高度计算穿刺角度;所述的支脚有两只,两侧支脚为相同高度,定位放置后可使导向平板位置居中;头箍式夹片用于提供足够的弹力夹持患者头部;本实用新型一体成型、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制造及无菌处理,手术操作简便可靠,可提高脑室穿刺置管的精确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临床医学外科手术辅助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头箍式脑室穿刺导向装置。
背景技术
侧脑室穿刺置管是神经外科的常见手术,在脑室外引流及脑室腹腔分流手术中广泛应用。根据穿刺部位不同,脑室穿刺可分为前角(额角)穿刺、后角(枕角)穿刺、侧方(下角或三角部)穿刺,以前角和后角穿刺最常用。侧脑室前角穿刺在前额部钻孔,最常见于右侧Kocher点,钻孔穿刺点位于冠状缝前和中线旁各2cm,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两外耳道假想连线,深度5cm左右;侧脑室后角穿刺在后枕部钻孔,位于枕外隆突上方6-7cm,中线旁开3-4cm;此孔通常位于人字缝上1cm;导管的最终定位取决于三个几何变量:导管在矢状面上的位置,水平面或冠状面上的位置,导管插入的深度。理想的侧脑室穿刺术要求穿刺一次成功,且引流管脑室端位于Monro孔前的脑室额角空间内。穿刺太浅在脑室塌陷后可能导致脑组织堵塞引流管侧孔,致使引流不畅;太深甚至达到第三脑室或对侧脑室,有可能损伤脉络丛,导致继发出血的可能,置管偏内或偏外也有可能使引流管侧孔贴壁而影响引流效果。
目前的操作通常是在颅脑表面划线后目测下徒手进行,徒手穿刺技术依赖于表面解剖标志和外科医师的空间定位感觉。手术者既要控制穿刺针位于正确的穿刺平面上(冠状面),又要控制穿刺针的左右角度,不同的手术医生视觉角度及操作有差异,难以保证每次都能一次穿刺成功,有时穿刺置管需要反复几次调整方向,随着穿刺操作次数的增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也会增加,而脑室腹腔分流术对分流管脑室段头端位置有很高的要求,分流管位置不佳将增加脑室段堵管概率。
为了提高穿刺的准确性,有学者对传统定位方法做了一些改良;也有学者采用辅助设备行定位穿刺,如红外线、CT、超声、立体定向、神经导航技术等。传统定位方法的改良,通过穿刺定位标志或方法的改进,使脑室定位更趋于准确实用,但术中穿刺方向及角度仍需目测徒手控制;辅助设备定位穿刺,如红外线、超声、CT、3D-slicer软件等,可辅助定位脑室甚至标明穿刺方向,但最终穿刺方向及角度仍需徒手控制,偏差难以避免;立体定向、神经导航技术是目前最准确的定位穿刺方法,可定位脑室并固定穿刺方向及角度,而且不必徒手控制,从而达到精确的分流管置入。但是,该类方法术前定位操作繁复,无法适用于急诊手术,另外,对于择期的脑积水分流手术,立体定向框架或神经导航术中头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手术操作,并且增加了手术器械、延长了手术时间,术中污染的概率增加。所以,立体定向、神经导航技术虽然在国内外应用多年,但在脑室外引流或脑积水分流手术中使用仍属少见,无法普遍广泛开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贺军华,未经贺军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5992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儿科临床防晃穿刺器
- 下一篇:穿刺帽及腹腔镜穿刺套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