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农沟自动控制蓄排水闸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01213.3 | 申请日: | 2018-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510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梁森;韩莉;刘敏昊;周倩倩;韩栋;李慧娴;刘泽山;耿德刚;朱艳;薛熠莹;倪步銮;尹萌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森 |
主分类号: | E02B7/46 | 分类号: | E02B7/46;E02B1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徐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闸板 排水闸 支撑轴 本实用新型 蓄水 农田水利灌溉 排水技术领域 水分生产效率 流线型凸起 水稻种植区 人工巡查 雨水利用 运行稳定 制作方便 转动连接 排水量 限位栓 迎水面 沟坡 省工 成型 稻田 排水 节水 应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农沟自动控制蓄排水闸,涉及农田水利灌溉排水技术领域。所述蓄排水闸包括闸板、闸板支撑轴以及用以限制闸板水平和垂直位置的限位栓,所述闸板支撑轴水平放置,其两端分别固定安装于农沟两侧沟坡上,所述闸板与闸板支撑轴转动连接,所述闸板迎水面靠近沟底的一端成型有流线型凸起部。本实用新型按照农沟设计蓄水位实现农沟蓄水、排水自动控制,可减少稻田灌排次数和灌排水量,提高雨水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效率,达到节水、减污、高效、省工的目标,而且结构简单,制作方便,闸板运行稳定,成本低,无需动力,无需人工巡查值守,适用于广大的水稻种植区农沟应用,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田水利灌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农沟自动控制蓄排水闸。
背景技术
农沟是我国农田排水系统中末级固定排水沟道(毛沟、腰沟),数量众多,具有巨大的蓄水能力。将农田多余的雨水拦蓄在农沟进行控排,延长排水历时,提高雨水利用效率,同时利用农沟的泥沙沉淀、植物吸收、土壤吸附等效应,可以减少氮磷等污染物的排放,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尤其在我国水稻种植区,水稻生长期暴雨较多,稻田排水量大,高施肥量下的稻田易使大量氮磷随排水流失,导致水体环境恶化。近年来,河海大学、武汉大学等开展水稻沟田协同控制灌排技术和水稻蓄雨控灌研究应用项目,提出稻作区沟田协同控制灌排技术和蓄水控灌,即在保持较低灌水下限的同时,提高雨后蓄水深度,以充分利用水稻的抗旱、耐淹特性,提高降雨利用效率,同时利用农田、农沟对排水拦截,利用农沟和农田的湿地效应,减少排水量及氮磷浓度,降低污染物负荷,成果已在我国水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各地应用结果表明:灌溉定额较常规淹灌减少20~55%,排水定额减少25~70%,降雨利用效率增加30~50%,灌溉水生产效率提高45~85%,单位面积农田的氮磷负荷降低70%,起到良好的节水减污、防污、优质、高效的作用效果。
水稻蓄雨控灌和水稻沟田协同灌溉技术是目前我国南方十六省水稻种植区推广的先进节水减排技术,但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发现,现状高标准农田一般只建设毛沟跌水,农沟无排水控制措施,排水按照腰沟→毛沟→小沟→中沟→大沟排出,一般只在中沟和大沟上建节制闸控制排水,导致小沟、农沟只能按照节制闸控制水位蓄水,由于沟道和田块的实际比降问题,小沟、农沟蓄水量较小。
现有技术中,高标准农田排水沟规划设计:
排水沟按日雨200mm雨后1天排出的排涝标准设计,排涝模数一般为0.9~1.1m3/s/km2,排水沟规划根据当地实际地形及田块情况确定:一般中沟长1400m,间距1000m,断面标准:底宽3m,边坡1:2,深3m;小沟长1000m,间距200m,断面标准:底宽1m,边坡1:1,深 2m;垂直小沟开挖毛沟,毛沟长200m,间距100m,断面标准:底宽0.5m,边坡1:0.5,深 0.8m;垂直毛沟开挖腰沟,断面标准:底宽0.3m,深0.5m,两条腰沟间距为50m;垂直于腰沟开挖墒沟,深0.2m墒沟间距3~4m,便可形成畅通的田间排水工程体系。
田间建筑物工程配套:
田间灌溉渠系建筑物配套斗门、农门、毛渠涵、腰门及进水口门全部采用节制式进水闸门,排水建筑物为毛沟、小沟跌水,田间生产桥采用预制件,现场安装。
2)水稻沟田协同灌溉技术控制排水建筑物及存在的不足
农沟是农田系统中末级的固定排水沟道,数量众多,具有巨大的蓄水能力。水稻沟田协同灌溉技术在利用稻田对雨水进行一次拦截的基础上,将稻田多余的雨水排入农沟进行控排,延长排水历时,提高雨水利用效率,同时利用农沟排水的泥沙沉淀、植物吸收、土壤吸附等效应,减少氮磷等污染物的排放。在水稻沟田协同灌溉技术推广区主要采取在排水沟出口(与斗沟交汇处)修建控制建筑物,可采用溢流堰或闸门。
①溢流堰的设置:
采用溢流堰时,顶高程一般低于地面50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森,未经梁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0121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吸式增氧推流活动坝
- 下一篇:水库生态水排放装置及其流量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