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体系智能配血工作站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09906.7 | 申请日: | 2018-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670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田应和;阮建蓉;顾顺利;黄陆光;张莉;于旭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誉康医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5/00 | 分类号: | G01N35/00;G01N35/1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李佳佳 |
地址: | 51066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血样 本实用新型 交叉配血 机械臂 试剂卡 工作站 采像装置 分类放置 工作效率 离心装置 输血医学 液体介质 振荡模块 智能 加样针 试剂盘 采样 孵育 输血 自动化 分析 安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交叉配血装置,特别是涉及固体和液体两类不同分析介质的全体系智能配血工作站,包括有对血样进行分类放置的血样盘以及对试剂进行存放的试剂盘;设于机架上的加样针机械臂;设于机架上的试剂卡机械臂和孵育模块;置于机架上的用于对血样进行离心的离心装置或振荡模块;对试剂卡进行采样的采像装置,本实用新型集固体和液体介质交叉配血各优点于一身,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提高了输血安全,推动了输血医学的发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交叉配血装置,特别是涉及固体和液体两类不同分析介质的全体系智能配血工作站。
背景技术
交叉配血是保证输血安全、提高输血质量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重要的终末环节,在输血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十六条规定,凡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等患者,应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当前的医疗实践中,所有输血患者在输血前均进行交叉配血实验。
目前的交叉配血技术主要有液体介质和非液体介质两大类,其中,液体介质主要包括盐水和凝聚胺等,非液体介质主要包括凝胶和玻璃珠等。而在所有交叉配血中只有凝胶和玻璃珠的非液体介质实现了自动化,是以抗人球蛋白实验为基础,进一步改良而成,主要针对IgG 型不规则抗体引起的交叉配血相合筛查,且只有欧美等少数发达国家掌握此项技术,国内需求只能依赖进口。液体介质中的盐水和凝聚胺依然采用效率低下的手工操作。然而,液体介质交叉配血对于我国来说,尤为重要,具体原因如下:截止目前,因配血不相合而产生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来自于20多个血型系,这20多个血型系统中,仅Rh系统就有40%左右,其中大部分Rh系统的不规则抗体是IgG 型,少数为IgM 型,且对该系统而言,凝聚胺介质的配血相合筛查最为灵敏。除了Rh系统外,MnSs系统占有13.4%左右,且MnSs系统的不规则抗体均为IgM 型,对于该型不规则抗体,盐水介质的配血相合筛查最为灵敏。因此,我国交叉配血除了凝胶、玻璃珠等非液体介质外,还需综合采用盐水、凝聚胺等液体介质。
虽然手工操作也能实现盐水和凝聚胺等液体介质交叉配血,但是,手工操作不仅费时费力,效率低下,而且人为因素无法避免,错误率高,重复性差,标准无法统一,不能实现信息化管理等众多弊端,严重制约了输血医学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全体系智能配血工作站,集固体和液体介质交叉配血各优点于一身,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提高了输血安全,推动了输血医学的发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全体系智能配血工作站,包括有机架,其中,
对血样进行分类放置的血样盘以及对试剂进行存放的试剂盘;
设于机架上的加样针机械手,加样针机械手连接有加样针,与血样盘配合将血样在孵育模块中进行加样;
设于机架上的试剂卡机械手和孵育模块,试剂卡机械手与孵育盘配合,将孵育盘中放入血样的试剂卡在孵育模块进行加热;
置于机架上的用于对血样进行离心的离心装置,试剂卡机械手将孵育后的试剂卡送入离心装置进行离心;
采像装置,试剂卡机械手控制离心后的试剂卡至采像装置,通过采像装置对试剂卡进行采像,获取实验结果;
清洗装置,在加样针机械手动作过程中对加样针机械手进行清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誉康医药有限公司,未经广州誉康医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099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