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城市河道水体自净强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12266.5 | 申请日: | 2018-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403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9 |
发明(设计)人: | 李桥;郎建;孙大东;操昌碧;熊峰;白霞;孙源;蔡元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张竞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城市河道水体 自净 强化系统 本实用新型 城市河道 回水 挡水坝 河段 植物群落 水环境保护 添加微生物 运行成本 菌剂 河道 清洁 上游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城市河道水体自净强化系统,尤其是一种用于城市河道水环境保护领域的城市河道水体自净强化系统。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城市河道水体自净强化系统,包括设置在河道下游的挡水坝和位于挡水坝上游的回水河段,所述回水河段内布置有沉水植物群落。本实用新型的城市河道水体自净强化系统,运行成本低,无需持续添加微生物菌剂便可以长久维持城市河道清洁,可以显著提高城市河道的自净能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城市河道水环境保护与水体自净强化系统。
背景技术
在建设绿色城市和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城市河流、人工沟渠等景观水体成为了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城市河道作为城市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人居环境和居民健康水平都有重要意义。
然而,城市河流由于周围污染物的大量进入,使得河道水质极差,水体自净能力不足。对于城市河道水体治理往往采取河道清淤、沿岸截污等措施,虽可以短时间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由于本身水体自净能力较差,随着周围一些不可控的污染物质进入,城市河道水质很难长久保持活力,加强水体自净能力才是城市河道维持水体长久清洁的关键。
目前,一些加强河道水体自净的方法多集中于添加微生物菌剂或对河道水体近期曝气充氧。添加微生物菌剂在短时间内也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一旦停止添加,河道水体很快恢复原状;对于河道曝气充氧,目前并无系统设计布置,多注重景观效果,对于河道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甚微。此外,这些调控手段,运行成本高,甚至微生物菌剂添加还存在生物风险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运行成本低,无需持续添加微生物菌剂便可以长久维持城市河道清洁,可以显著提高城市河道自净能力的城市河道水体自净强化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城市河道水体自净强化系统,包括设置在河道下游的挡水坝和位于挡水坝上游的回水河段,所述回水河段内布置有沉水植物群落。
进一步的是,在所述回水河段内沿水流方向交替设置有好氧区和厌氧区。
进一步的是,在所述回水河段间隔设置曝气装置。
进一步的是,所述回水河段的平均水深小于2m。
进一步的是,所述沉水植物群落位于回水河段水深1.5m以上的区域。
进一步的是,所述沉水植物群落为金鱼藻和/或狐尾藻。
进一步的是,所述沉水植物群落的覆盖度在50%以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河道下游构建挡水坝,形成一定的回水河段,从而构成河道式氧化塘,并在回水河段内布置有沉水植物群落。设置在河道式氧化塘的沉水植物群落一方面为水体中微生物提供了载体,有利于微生物降解水中污染物质;另一方面沉水植物代谢作用吸收水体中营养元素,通过沉水植物收割可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本实用新型形成的河道式氧化塘大大延长了水体在回水河段的停留时间,让水体中的污染物在沉水植物群落和微生物的净化环境作用下得到较长时间的充分降解,使水体中的污染物能够被得到更加彻底地净化。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城市河道下游构建拦水坝形成一个河道式氧化塘,结合生态工程、微生物代谢环境等打造,最终使河道水体的自净得到强化,克服了现有水体污染治理方法中无法使城市河道长久保持稳定良好的自体净化能力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城市河道水体自净强化系统的原理图。
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挡水坝1、回水河段2、沉水植物群落3、好氧区4、厌氧区5、曝气装置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122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