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临界二氧化碳密封及可视化试验件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14283.2 | 申请日: | 2018-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152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1 |
发明(设计)人: | 王汉;陆道纲;郭张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G21C17/02 | 分类号: | G21C17/02;G21C13/0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张文宝 |
地址: | 10220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视化 试验件 超临界二氧化碳 透明石英玻璃 不锈钢外管 承压 法兰 不锈钢管 电加热棒 方腔 密封 安全分析 超临界水 底部法兰 顶部法兰 高压条件 流动特性 流量脉动 流体流道 燃料组件 热工参数 热工设计 有效密封 重要意义 大尺度 电加热 试验棒 湍流 冷堆 测量 保证 | ||
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密封及可视化试验件,包括顶部法兰、底部法兰、承压不锈钢外管以及可视化部分,2×2电加热棒束插入到承压不锈钢外管内,2×2电加热棒束和承压不锈钢外管之间形成流体流道,可视化部分位于试验件的中部,由第一可视化法兰、第二可视化法兰、透明石英玻璃方腔、四根电加热不锈钢管,其中一根不锈钢管的中间部分由透明石英玻璃管构成。本试验件设计能够保证高压条件下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有效密封,同时,可视化部分采用透明石英玻璃方腔与法兰直接连接,结合PIV技术能够对整个试验棒束内的流动特性进行测量,得到不同热工参数下湍流交混系数以及大尺度流量脉动规律,对超临界水冷堆燃料组件的热工设计以及安全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核反应堆热工水力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密封及可视化试验件。
背景技术
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热物性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关系与超临界水非常相似,但是其临界压力(7.38MPa,31.1℃)远低于水的临界压力(22.1MPa,374℃),因此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超临界水的替代工质,可以大幅降低试验成本和难度,现已广泛应用于超临界水冷堆(SCWR)燃料组件的热工水力试验研究中。超临界水冷堆是第四代核能系统国际论坛所选定的六种第四代新型核反应堆之一,具有热效率高、安全性好、系统结构简单及燃料利用率高等优点,是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光明的堆型之一。SCWR堆芯结构异常复杂,堆芯流道狭小,燃料棒承受兆瓦级高热流密度及强烈的热核耦合。冷却剂流动特性试验研究的最大困难在于设计合理的可视化试验件结构,包括高压条件下的密封和电绝缘问题、加热管端部电极材料和结构设计、高压法兰的有效冷却以及可视化部分的密封和测量等。受限于以上原因,高压条件下流体在堆芯典型通道中的可视化流动研究异常匮乏。
以往关于堆芯稠密棒束内流体的流动及湍流交混特性研究大多集中在试验段的某一部位,例如在轴向某一位置开设一个面积很小的观察孔,采用高速摄像机进行拍摄,从而得到空间分辨率有限的图片资料。近期有一些研究者采用激光多普勒测速法来测量棒束间冷却剂的流动特征,这种方法虽然有比较高的测量精度,但是只能局限在某个点,无法得到试验段内部整体流动特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可视化试验段的设计不能承受高压,只能通过减小开孔面积的方式实现,从而大大削弱了可视化测量的效果。还有一些研究者虽然采用了最新的粒子成像测速法(PIV)观察整个流场的信息,在提高精度的同时获得了更大范围的流动特性,但是这种方法目前仍然局限于常温常压的试验条件,高压力下的相关研究很少,而关于超临界流体的流动及交混可视化试验研究几乎未见报道。为了解决上述试验研究中的困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高压密封的流动可视化试验设计,能够对稠密棒束内冷却剂的湍流交混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超临界水冷堆的堆芯燃料组件,采用高压法兰、密封垫片、O型圈及石英玻璃管组成适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流动及湍流交混试验件,配合高速摄像机和激光片光源,获得稠密棒束全流场范围内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流动特性,为超临界水冷堆燃料组件的热工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密封及可视化试验件,包括顶部法兰、底部法兰、承压不锈钢外管以及可视化部分,2×2电加热棒束插入到承压不锈钢外管内,2×2电加热棒束和承压不锈钢外管之间形成流体流道,其特征在于:可视化部分位于试验件的中部,由第一可视化法兰、第二可视化法兰、透明石英玻璃方腔、四根电加热不锈钢管,其中一根电加热不锈钢管的中间部分由透明石英玻璃管构成。
进一步,透明石英玻璃方腔的两个端部开有方槽,里面放置O型圈,第一和第二可视化法兰通过高压螺栓连接,O型圈受到挤压后产生形变,将超临界二氧化碳密封在试验段内。
可选地,透明石英玻璃方腔的壁厚为30mm。
可选地,可视化部分沿流体流动方向的长度为200mm。
进一步,四根电加热不锈钢管在上端部通过氩弧焊与顶部不锈钢电极连接,在下部通过银钎焊与底部铜电极连接,构成2×2电加热棒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142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