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血液分离管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30202.8 | 申请日: | 2018-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221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谢正露;陈榕榕;张雪莹;王洋;沈国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L3/14 | 分类号: | B01L3/14 |
代理公司: | 福州君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1 | 代理人: | 戴雨君 |
地址: | 350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片 管体 本实用新型 血液分离 管盖 红细胞 下层沉淀区 管体内部 空间分隔 血清收集 管口处 血清 铰接 漏孔 体内 上层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血液分离管,其包括管体和管盖,所述管盖铰接在管体的管口处,管体内设有分离片用于将管体内部空间分隔成上层血清区和下层沉淀区,分离片上设有多个漏孔。所述分离片设置在管体长度的二分之一处。所述分离片的厚度为1‑5mm。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简便,能够有效降低杂质和红细胞对血清收集干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血液分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血液分离管。
背景技术
在动物实验研究中,血液样品是极其宝贵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要采用分离血清的方式,来降低抗凝剂的影响。血液分离管作为分离血清的常用工具,通常是圆筒型空心管结构,其内部储存空间为直径相同的柱形圆筒,在血液采集至血液分离管内进行自然凝固或者离心后,进行血清分离过程很容易将红细胞一并吸入,或者存在的其它异物导致血清吸取难度增加,从而影响到检测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简便,能够有效降低杂质和红细胞对血清收集干扰的血液分离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管,其包括管体和管盖,所述管盖铰接在管体的管口处,管体内设有分离片用于将管体内部空间分隔成上层血清区和下层沉淀区,分离片上设有多个漏孔。
所述分离片设置在管体长度的二分之一处。
所述分离片的厚度为1-5mm。
所述分离片由金属或者塑料材料成型。
所述分离片由双层孔状材料叠置成型。
所述管体的底部呈锥形。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所述管盖铰接在管体的管口处,该设计不仅便于及时封闭管口,而且可以避免管盖丢失或者错拿;分离片的设计,使其在需要取样血清时,血液样品在血液分离管内自然沉降后,红细胞从漏孔进入下层沉淀区,将血液分离管离心,杂质及凝血块通过漏孔进入下层沉淀区,血清浮于上层血清区以便吸取使用,从而有效降低杂质和红细胞对血清收集的干扰,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不易污染。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简便,能够有效降低杂质和红细胞对血清收集干扰。
附图说明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血液分离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管,其包括管体5和管盖1,所述管盖1铰接在管体5的管口处,管体5内设有分离片3用于将管体5内部空间分隔成上层血清区2和下层沉淀区4,分离片3上设有多个漏孔。
所述分离片3设置在管体5长度的二分之一处。
所述分离片3的厚度为1-5mm。
所述分离片3由金属或者塑料材料成型。
所述分离片3由双层孔状材料叠置成型。
所述管体5的底部呈锥形。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所述管盖1铰接在管体5的管口处,该设计不仅便于及时封闭管口,而且可以避免管盖1丢失或者错拿;分离片3的设计,使其在需要取样血清时,血液样品在血液分离管内自然沉降后,红细胞从漏孔进入下层沉淀区4,将血液分离管离心,杂质及凝血块通过漏孔进入下层沉淀区4,血清浮于上层血清区2以便吸取使用,从而有效降低杂质和红细胞对血清收集的干扰,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不易污染。
以上描述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农林大学,未经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302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过吸电动移液器
- 下一篇:一种试剂加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