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明挖半逆作施工的下穿河道隧道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36176.X | 申请日: | 2018-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355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4 |
发明(设计)人: | 沈碧辉;彭加强;闫自海;熊松;刘长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9 | 分类号: | E02D29/09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刘晓春 |
地址: | 310014***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水层 隧道结构 保护层 隔离毯 围护墙 冠梁 河道 隧道 防水 下穿 施工 隧道结构底板 不均匀沉降 叠合结构 顶部设置 防护措施 快速恢复 两侧翻边 隧道施工 整体受力 侧墙 隔水 土体 浇筑 渗入 开挖 河水 | ||
一种明挖半逆作施工的下穿河道隧道,隧道包括围护墙、隧道结构顶板、隧道结构底板和隧道结构侧墙,隧道还包括防水层、保护层和防水隔离毯;围护墙的顶部设置有冠梁;防水层设置在隧道结构顶板上方,防水层的两侧翻边至冠梁底部;保护层设置在防水层的上方;防水隔离毯设置在保护层的上方,防水隔离毯的两侧包裹住冠梁。解决了河道枯水期较短,要求明挖隧道施工快速恢复河道的问题;采用多道隔水防护措施,避免顶板下方土体开挖及结构浇筑期间河水渗入;围护墙与内部结构形成叠合结构,整体受力,减少结构不均匀沉降问题,减少施工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隧道,尤其涉及一种明挖半逆作施工的下穿河道隧道。
背景技术
明挖隧道下穿河道施工时一般需保证河水过流断面,通常做法为在河道枯水期内采用明挖顺作法修建隧道,丰水期恢复河道通水,但当枯水期时间较短时,在枯水期隧道施工未完成,在丰水期存在无法及时恢复河道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明挖半逆作施工的下穿河道隧道。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明挖半逆作施工的下穿河道隧道,所述隧道包括围护墙、隧道结构顶板、隧道结构底板和隧道结构侧墙,所述隧道还包括防水层、保护层和防水隔离毯;
所述围护墙的顶部设置有冠梁;
所述防水层设置在所述隧道结构顶板上方,所述防水层的两侧翻边至所述冠梁底部;
所述保护层设置在所述防水层的上方;
所述防水隔离毯设置在所述保护层的上方,所述防水隔离毯的两侧包裹住所述冠梁。
优选的,所述围护墙、顶板、底板和侧墙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优选的,所述隧道结构顶板、隧道结构底板均与所述围护墙的钢筋通过钢筋接驳器连接,形成一体。
优选的,所述保护层为细石素砼结构。
优选的,所述保护层的厚度不小于0.3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解决了河道枯水期较短,要求明挖隧道施工快速恢复河道的问题;避免丰水期河水淹没明挖基坑的风险;采用多道隔水防护措施,避免顶板下方土体开挖及结构浇筑期间河水渗入;围护墙与内部结构形成叠合结构,围护墙与内部结构整体受力,可减少结构不均匀沉降问题,减少施工风险。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实用新型中隧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围护墙;2、顶板;3、冠梁;4、防水层;5、保护层;6、防水隔离毯;7、河底土体;8、底板;9、侧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361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