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颈椎后路术后康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39031.5 | 申请日: | 2018-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690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李彦;王奔;姜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主分类号: | A63B23/025 | 分类号: | A63B23/025 |
代理公司: | 北京文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16 | 代理人: | 王炜 |
地址: | 10008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头部固定件 收缩带 导向柱 术后康复装置 活动设置 颈部固定 吸附装置 新型颈椎 固定件 伸出 内壳 通孔 穿过 本实用新型 方便调节 康复训练 康复装置 空腔 两通 收缩 人群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颈椎后路术后康复装置,包括固定件、收缩带体和吸附装置,固定件包括头部固定件和活动设置在头部固定件底端的颈部固定件,头部固定件由内壳和外壳组成,内壳和外壳间的空腔内设有若干导向柱,头部固定件两侧上还开设有供收缩带体穿过的通孔,收缩带体穿过导向柱并且两端分别从头部固定件的两通孔伸出,伸出通孔的收缩带体两端上设有吸附装置。头部固定件和活动设置的颈部固定件可适应不同人群在康复训练时的需求;且通过导向柱对收缩带体的收缩进行导向,方便调节收缩带体伸出头部固定件的长度,扩大康复装置的使用范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康复治疗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颈椎后路术后康复装置。
背景技术
颈椎后路术后由于对肌肉的剥离损伤,因此在术后可能会出现颈后肌肉萎缩,甚至是疼痛症状。目前常规建议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康复锻炼,主要是双手抱枕部,维持头部稳定,双上肢与头部做对抗动作,锻炼颈后部肌肉抗阻等长收缩,进而预防肌肉萎缩。但是部分患者因为上肢肌肉瘫痪的原因,无法上举患肢,因此无法进行此项康复锻炼。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颈椎后路术后康复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颈椎后路术后康复装置,包括固定件、收缩带体和吸附装置,固定件包括头部固定件和活动设置在头部固定件底端的颈部固定件,头部固定件由内壳和外壳组成,内壳和外壳间的空腔内设有若干导向柱,头部固定件两侧上还开设有供收缩带体穿过的通孔,收缩带体穿过导向柱并且两端分别从头部固定件的两通孔伸出,伸出通孔的收缩带体两端上设有吸附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头部固定件采用帽式结构,方便穿戴。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颈部固定件是具有弹性的与颈部弧形匹配的椭圆形部件,更加符合人体的颈部曲线,提高舒适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颈部固定件采用透气材料制成,便于透气。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颈部固定件上开有透气孔,透气性提高。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吸附装置采用真空吸盘,所述真空吸盘上还设有旋紧装置,加强真空吸盘在平面物体上的吸附力,提高康复装置在运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收缩带体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便于将被人体头部和颈部向后拉伸的收缩带体复位缩回,为下个往复运动做准备。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柱为3个,均匀的分布在内壳与外壳间的空腔内,且收缩带体采用S型的方式穿过各导向柱,使得导向柱对收缩带体的导向作用加强,且可有效控制收缩带体在非人为作用下偏向一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头部固定件和活动设置的颈部固定件可适应不同人群在康复训练时的需求;且通过导向柱对收缩带体的收缩进行导向,方便调节收缩带体伸出头部固定件的长度,扩大康复装置的使用范围;本康复装置通过头颈部与器械的对抗,达到颈后部肌肉抗阻等长收缩,使得上肢肌肉瘫痪的患者也可以进行常规的颈后部肌肉的抗阻等长收缩康复锻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导向柱与收缩带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固定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未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390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