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铁笼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49262.4 | 申请日: | 2018-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711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元跃;王秋荣;胡家财;李容伟;林沛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集美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60 | 分类号: | A01K61/6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8 | 代理人: | 赖秀华 |
地址: | 361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笼 中华乌塘鳢 本实用新型 挡板 构建 养殖 水产养殖领域 饵料用量 实心铁板 仿生态 下端部 铁网 成活率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养殖领域,公开了一种铁笼,所述铁笼的四周及底部采用铁网构建,顶部采用实心铁板构建,所述铁笼四周的下端部设置有挡板,所述铁笼的高度H大于所述挡板的高度h,且所述挡板的高度h为10‑30cm。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铁笼对中华乌塘鳢进行养殖,能够减少饵料用量并提高成活率。此外,由于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铁笼养殖中华乌塘鳢为仿生态养殖,由此获得的中华乌塘鳢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应当均与野生中华乌塘鳢相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养殖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养殖水产的铁笼。
背景技术
中华乌塘鳢属于塘鳢科乌塘鳢属的一种鱼类,通常栖息于浅海、内湾和河口咸淡水水域,其性凶猛,摄食小鱼、虾蟹类、水生昆虫和贝类,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海南部、东海、南海以及日本海域,其生命力强,适应性广,抗病力强,生长快,是人工养殖的优良品种。中华乌塘鳢营养丰富,肉质鲜美,并具有使伤口加快愈合的功效。
由于中华乌塘鳢适应性广,抗病力强,易于养殖,沿海一带中华乌塘鳢养殖已成规模,但养殖技术还不够规范,常因管养不善引发鱼病而造成养殖风险较大、整体养殖产量悬殊等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中华乌塘鳢的养殖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中华乌塘鳢的养殖技术主要是池塘养殖,具体地,将中华乌塘鳢投放入池塘中,并在池塘底部铺设聚氯乙烯(PVC)管以供中华乌塘鳢栖息,虽然该养殖模式投入量大,产量高,但是养殖过程中饲料消耗较大,成本较高。例如,CN103843701B公开了一种在池塘中养殖中华乌塘鳢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鱼塘选择、清塘肥水、放苗、养殖,其中,在养殖过程中,鱼苗投放后,第1-3天禁止投料,第4天开始投喂配合饲料,配合饲料投放于饲料框中,饲料框沉于水面30-40cm,饲料框按12-15个/亩的数量放置,第4-7天开始连续投喂,连续投喂的具体方法为:期间每天早中晚定时投喂三次,早上配合饲料投喂量为鱼体总重量的1-1.5%,中午配合饲料投喂量为鱼体总重量的0.5-0.8%,傍晚配合饲料投喂量为鱼体总重量的1-1.5%;第8天开始进行分段投喂直至鱼体养成,分段投喂的具体方法为:当鱼体规格<20尾/kg时,早晚定时投喂两次,连续投喂5-7天后停喂1-2天,每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6-8%,依次循环投喂;当20尾/kg≤鱼体规格≤10尾/kg时,早晚定时投喂两次,连续投喂3-4天后停喂1-2天,每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5%,依次循环投喂;当鱼体规格>10尾/kg时,傍晚定时投喂一次,隔天投喂,每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6%,依次循环投喂。虽然该养殖方法操作性强,但是投喂过程太过复杂,饲料用量较大,并且肥水步骤需要采用碳酸铵和过磷酸钙,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采用池塘养殖中华乌塘鳢存在投喂过程复杂以及饲料用量大、成本高并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用于养殖水产特别是中华乌塘鳢的铁笼。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铁笼,所述铁笼的四周及底部采用铁网构建,顶部采用实心铁板构建,所述铁笼四周的下端部设置有挡板,所述铁笼的高度H大于所述挡板的高度h,且所述挡板的高度h为10-30cm。
当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铁笼养殖中华乌塘鳢时,需要将铁笼压入养殖场地的淤泥中,所述铁笼的下压深度大于所述挡板的高度h且小于所述铁笼的高度H,当涨潮时,海水能够没过所述养殖场地,接着将中华乌塘鳢投入所述铁笼中开始进行养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集美大学,未经集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4926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