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减少混凝土回弹量的喷锚机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59401.1 | 申请日: | 2018-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837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4 |
发明(设计)人: | 李宏飞;李五红;王志强;李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5/02 | 分类号: | E02D15/02;E02D5/74;E21D11/10;E21D2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志霖恒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35 | 代理人: | 申绍中 |
地址: | 030032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锚管 混凝土 增压 风力推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 输水装置 移动装置 控制器 回弹量 喷锚机 鼓风机 搅拌挤压器 控制器电性 电机带动 电机电性 活动连接 挤压电机 连接电机 施工设备 旋转挤压 锥形喷口 挤压管 入料口 增压泵 放入 细化 电机 挤压 反弹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施工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减少混凝土回弹量的喷锚机,该装置包括喷锚机体和增压喷锚管,所述喷锚机体由移动装置、控制器、电机、输水装置和风力推动装置组成,所述移动装置上侧设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电机,所述电机电性连接输水装置和风力推动装置,所述喷锚机体上侧活动连接增压喷锚管。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增压喷锚管设置有喷锚管,利用入料口将原料放入到喷锚管内部,然后通过电机带动挤压电机推动搅拌挤压器旋转挤压对混凝土进行细化,然后通过挤压管挤压出去,利用泵和鼓风机提高混凝土的压力,并通过锥形喷口在增压泵的作用下,提高混凝土的压力和射速,减少反弹的可能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施工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减少混凝土回弹量的喷锚机。
背景技术
喷锚机应用于工程建筑、矿山、隧道、涵洞、地铁、水电工程,地下工程及煤炭高沼矿井巷道喷射混凝土施工作业。喷锚机即可用于潮喷,也可以用于干喷及个类纤维喷射作业。目前喷射混凝土在隧道施工中已广泛使用,但实际施工中回弹率普遍较大,平均在100%以上,不但原材料浪费较大,而且过大的回弹率使施工现场空气中粉尘含量过高,严重威胁到施工人员的健康安全,主要由于风水压无控制装置导致喷射距离过大或过小,且高压风、水压力不足导致,出现回弹量过大现象。为此,需要设计一种新的技术方案给予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少混凝土回弹量的喷锚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减少混凝土回弹量的喷锚机,包括喷锚机体和增压喷锚管,所述喷锚机体包括移动装置、控制器、电机、输水装置和风力推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上侧设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电机,所述电机电性连接输水装置、风力推动装置和挤压电动机,所述喷锚机体上侧活动连接增压喷锚管;
所述增压喷锚管包括喷锚管、入料口、挤压电动机、搅拌挤压器、挤压管和锥形喷口,所述喷锚管上侧镶嵌有入料口,所述喷锚管内部设有挤压电动机,所述挤压电机连接右侧的搅拌挤压器,所述搅拌挤压器右侧设有挤压管,所述挤压管右侧连接锥形喷口。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输水装置由储水室、泵和输水管组成,所述储水室位于所述移动装置的最右侧,且左侧连接泵,所述泵通过输水管连接所述喷锚管。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风力推动装置由鼓风机、输气管和喷口组成,所述鼓风机电性连接所述电机,且通过输气管连接喷口,所述喷口与挤压管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搅拌挤压器由转动轴承和搅拌扇叶组成,所述转动轴承上侧均匀焊接有搅拌扇叶,所述搅拌扇叶呈螺旋状,所述搅拌挤压器右侧正对所述挤压管。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挤压管左侧与增压喷锚管过渡配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挤压管呈贯通漏斗状,挤压管右侧连接管道,管道右侧连接锥形喷口。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锥形喷口呈中空的圆台体结构,所述锥形喷口与挤压管连接的管道中设有增压泵。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输水装置、风力推动装置和挤压电动机分别与电机串联连接,所述输水装置、风力推动装置和挤压电动机并联,各自独立工作。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增压喷锚管还设置有可调支杆,可以调节喷锚管的喷射高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594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