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弥漫性轴索损伤致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76017.2 | 申请日: | 2018-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540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6 |
发明(设计)人: | 马延斌;楚胜华;肖锦鹏;杨起帆;代俊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D1/00 | 分类号: | A61D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8 | 代理人: | 高翠花;翟羽 |
地址: | 20001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 旋转转盘 致伤装置 打击 本实用新型 驱动弹簧 实验动物 锁定装置 打击棒 推拉件 旋转角 加减 阻挡 齿状卡槽 带动转轴 平台回转 自由下落 连接绳 脑损伤 击打 扭力 松开 转轴 回转 复制 脱离 联合 | ||
1.一种弥漫性轴索损伤致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打击平台、一直线打击损伤部及一旋转角加减速度损伤部,所述打击平台用于放置实验动物;
所述直线打击损伤部包括:
一打击棒,与一连接绳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绳将所述打击棒吊起,使其正对所述打击平台;
一锁定装置,其能够锁定所述连接绳的另一端,进而将所述打击棒吊起一定高度;
当直线打击损伤部工作时,所述锁定装置松开所述连接绳,所述打击棒自由下落,击打位于打击平台上的实验动物;
所述旋转角加减速度损伤部包括:
一转轴,其一端与所述打击平台连接;
一旋转转盘,套设在所述转轴上,并能够带动所述转轴旋转,所述旋转转盘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有齿状卡槽,每一齿状卡槽与旋转转盘的初始位置具有一初始夹角,当该齿状卡槽位于所述旋转转盘的初始位置时,该齿状卡槽的初始夹角为旋转转盘旋转的预设角度;
一驱动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旋转转盘上,所述旋转转盘旋转至预设角度,能够带动所述驱动弹簧扭曲,在预设角度述驱动弹簧具有一扭力;
一阻挡棘手杆,在旋转转盘旋转至预设角度后,能够卡入与其对应的齿状卡槽内,阻止旋转转盘转动;
一推拉件,能够推动或者拉动所述阻挡棘手杆,使其从所述旋转转盘的齿状卡槽内脱离;
当所述阻挡棘手杆从所述旋转转盘的齿状卡槽内脱离后,所述旋转转盘在驱动弹簧扭力的作用下回旋,进而带动打击平台回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弥漫性轴索损伤致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打击平台上设置有缓冲垫,实验动物放置在所述缓冲垫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弥漫性轴索损伤致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打击损伤部还包括一第一支架,第一定滑轮及第二定滑轮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上,第一定滑轮设置在所述打击平台上方,第二定滑轮与所述锁定装置对应设置,所述连接绳经所述锁定装置、第一定滑轮及第二定滑轮与所述打击棒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弥漫性轴索损伤致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打击损伤部还包括一管路通道,所述管路通道设置在所述打击平台上方,且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所述打击棒设置在所述管路通道内,并能够沿所述管路通道自由下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弥漫性轴索损伤致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装置包括一固定部及一伸缩部,所述连接绳位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伸缩部之间,所述伸缩部朝向所述固定部伸出,所述伸缩部与所述固定部将所述连接绳固定,所述伸缩部缩回,所述连接绳被释放。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弥漫性轴索损伤致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击棒端部呈锥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弥漫性轴索损伤致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角加减速度损伤部还包括一第二支架,所述驱动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阻挡棘手杆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架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弥漫性轴索损伤致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角加减速度损伤部还包括一安全弹簧,所述安全弹簧的一端与所述阻挡棘手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架或所述推拉件连接,所述安全弹簧能够防止旋转转盘旋转时将所述阻挡棘手杆抛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弥漫性轴索损伤致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弥漫性轴索损伤致伤装置还包括一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锁定装置及所述推拉件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锁定装置启动或者关闭,控制所述推拉件启动或者关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弥漫性轴索损伤致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弥漫性轴索损伤致伤装置还包括一旋转编码器、一信号采集模块、一文本处理模块及一操作屏幕,所述旋转编码器与所述转轴连接,用于根据所述转轴的旋转角度发射脉冲信号,所述信号采集模块采集所述旋转编码器发射的脉冲信号,并将其传输给所述文本处理模块,文本处理模块将该信号转换为转轴的力学数据而显示在所述操作屏幕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未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7601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制作食蟹猴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模型的装置
- 下一篇:动物多功能固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