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无创颈动脉压迫训练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99967.7 | 申请日: | 2018-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090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3 |
发明(设计)人: | 郭明华;陆欣欣;王晓杰;王杜渐;任红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H9/00 | 分类号: | A61H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李振文 |
地址: | 10073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扭力弹簧 内固定 套筒 转轴 训练器 支撑板 卡板 按压 动脉压迫 外固定套 转动连接 弧形杆 颈动脉 合页 无创 压迫 本实用新型 压力传感器 对称固定 压力模块 转轴两端 电磁阀 弧形孔 进气管 控制箱 限位块 气囊 拉杆 气泵 显示屏 双手 医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无创颈动脉压迫训练器,包括内固定套、外固定套、支撑板、转轴、套筒、卡板、扭力弹簧、弧形杆、面板、弧形孔、拉杆、凹槽、限位块、气囊、压力传感器、按压指、控制箱、压力模块显示屏、气泵、电磁阀、进气管和PLC控制器,内固定套通过合页转动连接有外固定套,内固定套远离合页的一端对称固定有支撑板,内固定套上的两个支撑板之间固定有转轴,转轴外侧转动连接有套筒,套筒外侧固定有卡板,转轴两端均套设有扭力弹簧,扭力弹簧一端固定在转轴上,且扭力弹簧另一端固定在套筒上,卡板一侧固定有弧形杆,此动脉压迫训练器采用机器进行劲动脉压迫,解放医生的双手,并且按压数据更加准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颈动脉压迫训练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无创颈动脉压迫训练器。
背景技术
颈动脉压迫训练(Matas训练)是一种促进大脑侧支循环建立的训练,是一种公认的,目前已被临床有效证明的,代偿性促进大脑供血的方法。该训练由主管医生或责任护士负责。一种方法(为无创操作):医生或护士用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扣及瘤体侧的颞浅动脉搏动,另一只手的拇指按压瘤体下方的颈总动脉,阻断颈动脉血运,以触及颞浅动脉搏动变弱或搏动消失为止,及时并观察患者有无头晕、恶心、呕吐、心慌、视物模糊、肢体肌力减弱等脑缺血表现,如有上述表现,立即停止压迫,记录压迫持续时间,并在床旁守候直至患者自觉症状消失[1]。每次阻断时间由数分钟逐渐延长至20-30分钟,每日阻断4-6次,均以不出现眩晕、晕厥等脑缺血症状为准。一种方法(为有创操作):由医生操作,运用颈动脉造影,进行的有创的阻断颈动脉血流的方法。
颈动脉压迫训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需要长时间操作,医生(或护士)两手均要使用,导致手指易疲劳、体力消耗大;长时间压迫,人为力量难以维持压力恒定,难以维持压迫位置不变,压迫训练效果评价欠规范,人工手指经皮肤压迫颈动脉训练缺乏准确性,手指压迫训练数值缺乏可靠性,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无创颈动脉压迫训练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无创颈动脉压迫训练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无创颈动脉压迫训练器,包括内固定套、外固定套、支撑板、转轴、套筒、卡板、扭力弹簧、弧形杆、面板、弧形孔、拉杆、凹槽、限位块、气囊、压力传感器、按压指、控制箱、压力模块显示屏、气泵、电磁阀、进气管和PLC控制器,所述内固定套通过合页转动连接有外固定套,所述内固定套远离合页的一端对称固定有支撑板,所述内固定套上的两个支撑板之间固定有转轴,所述转轴外侧转动连接有套筒,所述套筒外侧固定有卡板,所述转轴两端均套设有扭力弹簧,所述扭力弹簧一端固定在转轴上,且扭力弹簧另一端固定在套筒上,所述卡板一侧固定有弧形杆,所述支撑板顶端固定有面板,所述面板中部开设有与弧形杆相配合的弧形孔,所述弧形杆一端穿过弧形孔固定有拉杆,所述外固定套远离合页的一端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底部等距固定有限位块,且限位块与卡板相配合,所述内固定套一侧固定有气囊,所述气囊远离内固定套的一侧固定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一端固定有按压指,所述控制箱一侧固定有压力模块显示屏,所述控制箱内壁底部固定有气泵,所述气泵出气口固定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出气口固定有进气管,所述气囊进气口一端穿过内固定套与进气管远离电磁阀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控制箱内壁固定有PLC控制器,所述气泵、电磁阀、压力模块显示屏和压力传感器均与PLC控制器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限位块为直角三角形。
优选的,所述外固定套远离合页的一端为梯形状。
优选的,所述外固定套为软性塑料。
优选的,所述内固定套内壁固定有棉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9996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携式慢阻肺辅助治疗装置
- 下一篇:一种尺寸可调的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套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