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导高导电率轨道铝型材有效
申请号: | 201820715338.9 | 申请日: | 2018-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466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崔清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中多铝镁新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M1/30 | 分类号: | B60M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630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材质层 铝材质 导电率 铜材质层 粘贴连接 铝型材 铝体 高导电率 空腔 轨道 本实用新型 弧形内凹 突出形成 镶嵌连接 体内部 向内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导高导电率轨道铝型材,包括铝体、第一铝材质层、铅材质层、镍材质层、银材质层、铜材质层和第二铝材质层,所述铝体内部设有空腔,所述空腔与铝体为镶嵌连接,所述空腔四角向内突出形成弧形内凹,所述铝体材质层次顶部设有第一铝材质层,所述第一铝材质层底部设有铅材质层,所述铅材质层与第一铝材质层为粘贴连接,所述铅材质层底部设有镍材质层,所述镍材质层与铅材质层为粘贴连接,所述镍材质层底部设有银材质层,所述银材质层与镍材质层为粘贴连接。通过在设备上设有银材质层与铜材质层,由于银的导电率为108.4,铜的导电率为103.06,银材质层与铜材质层的导电率均高于普通材料,能够大大的提高轨道铝型材的导电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导高导电率轨道铝型材。
背景技术
地铁因其运量大、速度快、无污染、准时、方便、舒适等优点,日益受到人们青睐,在特大城市或大城市里,建设轨道交通网络是解决城市中心人口集中度大与交通拥堵等问题的最佳措施。伴随地铁线路建设大力开展的同时,供电线路必然随之同步进行,导电轨是地铁车辆运行中供电的主体型材,随着市场对节能环保、轻量化的重视,铝合金材料以其优良的质轻和比强性等优点受到市场的青睐。铝合金可以采用热处理获得良好的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和抗腐蚀性能。综上所述,铝合金材料广泛运用于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船舶等领域是最佳选择,铝型材镀钛金工艺,属于镀膜技术,它是在常规镀钛工艺基础上增加预镀和电镀工艺步骤,铝型材工艺是将活化后的镀件置于食盐和盐酸的水溶液中进行化学处理。
但是现有的轨道铝型材因其重要的供电作用,对它的力学性能及导电率均有特殊要求,要求轨道的导电率均高于普通材料,为此我们设计了一款新型的一种导高导电率轨道铝型材,解决了传统的轨道铝型材使用不便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高导电率轨道铝型材,以解决现有的技术缺陷和不能达到的技术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导高导电率轨道铝型材,包括铝体、第一铝材质层、铅材质层、镍材质层、银材质层、铜材质层、第二铝材质层,所述铝体内部设有空腔,所述空腔与铝体为镶嵌连接,所述空腔四角向内突出形成弧形内凹,所述第一铝材质层底部设有铅材质层,所述铅材质层与第一铝材质层为粘贴连接,所述铅材质层底部设有镍材质层,所述镍材质层与铅材质层为粘贴连接,所述镍材质层底部设有银材质层,所述银材质层与镍材质层为粘贴连接,所述银材质层底部设有铜材质层,所述铜材质层与银材质层为粘贴连接,所述铜材质层底部设有第二铝材质层,所述第二铝材质层与铜材质层为粘贴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铝体表面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铝体为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之间形成滑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连接板顶部设有侧板,所述侧板与连接板为螺纹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空腔内部设有横向加强板,所述横向加强板与铝体为镶嵌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空腔内部设有竖向加强板,所述竖向加强板与铝体为镶嵌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与传统的一种导高导电率轨道铝型材相比,改良后的一种导高导电率轨道铝型材在设备上设有银材质层与铜材质层,银的导电率为108.4,铜的导电率为103.06,银材质层与铜材质层的导电率均高于普通材料,能够大大的提高轨道铝型材的导电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导高导电率轨道铝型材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导高导电率轨道铝型材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导高导电率轨道铝型材空腔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中多铝镁新材有限公司,未经河南中多铝镁新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1533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向自动补偿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自动过分相系统信号接收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