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诱集洞穴内白蛉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720638.6 | 申请日: | 2018-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758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4 |
发明(设计)人: | 彭恒;石华;朱慧敏;马雅军;杨振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M1/10 | 分类号: | A01M1/1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杜文茹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漏斗 透明圆筒 洞穴 捕捉 外螺纹 诱集器 诱集 本实用新型 黑色遮光层 便于携带 圆筒空间 装置使用 进口端 开口端 两端口 密封盖 上端盖 透气的 省力 省时 网盖 小孔 嵌入 诱导 贯通 黑暗 饲养 飞行 覆盖 | ||
一种诱集洞穴内白蛉的装置,有两端口相贯通的透明圆筒,透明圆筒的一个端口通过第一外螺纹连接有能够透气的网盖,透明圆筒的另一个端口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将白蛉引导到透明圆筒内的漏斗,透明圆筒在具有漏斗这一端的外侧包裹有一层能够覆盖所述漏斗的黑色遮光层,设置有漏斗的端口通过第二外螺纹连接有当捕捉结束后防止白蛉从该端口逃逸的密封盖。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省时,省力,也便于携带。使用时只需将漏斗开口端嵌入动物洞穴,洞内黑暗,诱集器的前段为光亮部分,诱导白蛉向外飞行,使白蛉通过漏斗小孔进入圆筒空间后难以逃逸,捕捉白蛉,当捕捉结束后,只需在进口端扣上端盖即可阻止白蛉逃逸。本诱集器还可作为白蛉饲养的装置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诱集白蛉的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现场诱集洞穴内白蛉的装置。
背景技术
虫媒传染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虫媒传染病的防控中对媒介昆虫的判定和识别是尤为关键。因此,只有利用适宜的采集方法,才能捕获到目标昆虫,进一步进行媒介昆虫携带的病原体检测。白蛉是我国黑热病的重要媒介昆虫,捕捉活的白蛉时,传统的方法是人工寻找,费时费力,或者采用灯光诱集,但在野外缺少电源时,无法使用灯光诱集。本装置无需电源,即可有效在野外诱捕白蛉,尤其是采集洞穴内的肉眼不可见的白蛉,并且可在诱捕后,作为临时性白蛉饲养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用于啮齿动物或其他小型哺乳动物洞穴的诱集洞穴内白蛉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诱集洞穴内白蛉的装置,包括有两端口相贯通的透明圆筒,所述透明圆筒的一个端口通过第一外螺纹连接有能够透气的网盖,所述透明圆筒的另一个端口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将白蛉引导到透明圆筒内的漏斗,所述透明圆筒在具有漏斗这一端的外侧包裹有一层能够覆盖所述漏斗的黑色遮光层,设置有漏斗的端口通过第二外螺纹连接有当捕捉结束后防止白蛉从该端口逃逸的密封盖。
所述透明圆筒的长度为150mm~350mm,直径为100mm~200mm。
所述漏斗广口端的端口的直径与所述的透明圆筒的直径相同,并与所述的透明圆筒的端口固定相连,所述漏斗收口端的端口位于所述透明圆筒内。
所述的漏斗收口端的直径为6mm~8mm。
所述的网盖包括有具有用于与所述透明圆筒的外螺纹相连接的内螺纹的盖边和一体连接在所述盖边一侧的网面。
所述的网面为60目~80目的纱网。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诱集洞穴内白蛉的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时只需将漏斗开口端嵌入动物洞穴,洞内黑暗,诱集器的前段为光亮部分,诱导白蛉向外飞行,使白蛉通过漏斗小孔进入圆筒空间后难以逃逸,捕捉白蛉,当捕捉结束后,只需在进口端扣上端盖即可阻止白蛉逃逸。所以,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省时,省力,也便于携带。在野外环境中,本诱集器还可作为白蛉饲养的装置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诱集洞穴内白蛉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诱集洞穴内白蛉的装置轴向剖面示意图。
图中
1:透明圆筒 2:第一外螺纹
3:网盖 3.1:盖边
3.2:网面 4:漏斗
5:第二外螺纹 6:密封盖
7:黑色遮光层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206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