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和泛能网有效
申请号: | 201820722418.7 | 申请日: | 2018-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522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陈长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新奥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G5/04 | 分类号: | F02G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黄志华 |
地址: | 200444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箱 发动机余热 冷却水热交换器 排气热交换器 连通 本实用新型 发动机 能源利用率 冷却水管 系统生产 出水管 进水管 排气管 余热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和泛能网,以进一步利用发动机的余热,提高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生产热水的温度,提高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的能源利用率。本实用新型中的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第一水箱、第二水箱、冷却水热交换器和排气热交换器,其中:冷却水热交换器设置于第一水箱内,排气热交换器设置于第二水箱内;第一水箱的出水管与第二水箱的进水管连通;冷却水热交换器与发动机的冷却水管连通,排气热交换器与发动机的排气管连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和泛能网。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能源的节约,鼓励发展分布式能源,泛能网则有利于发展分布式能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泛能网是将能源网、物质网和互联网耦合成同一网络的智能协同网,它能有机融合智能微网和多种类、多品位分布式供能系统,将各种能源形式高效转换为冷、热、电等不同种类和品位的能量,和国家的集中电网互补,形成一个高能效、低排放的能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优化的现代能源体系。
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则是泛能网中的核心设备就是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利用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可以使发电机在生产电的同时,还可以利用余热来生产热水,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发电机产生的余热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就是发动机的冷却水带有的热能,另一部分就是发动机排出的废气带有的热能。
现有技术中,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包括水箱和设置于水箱内的冷却水换热器和废气换热器,由于发动机的冷却水的温度不应高于95℃,因此,现有技术中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生产的热水的温度一般为75℃左右,水温不高,使用场合也比较受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和泛能网,以进一步利用发动机的余热,提高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生产热水的温度,提高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的能源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该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第一水箱、第二水箱、冷却水热交换器和排气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冷却水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水箱内,所述排气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水箱内;
所述第一水箱的出水管与所述第二水箱的进水管连通;所述冷却水热交换器与发动机的冷却水管连通,所述排气热交换器与发动机的排气管连通。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还包括第三水箱和设置于所述第三水箱内的二次排气热交换器,所述二次排气热交换器与所述排气热交换器连通,所述第三水箱的出水管与所述第一水箱的进水管连通。
另一个技术方案中,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还包括第四水箱和设置于所述第四水箱内的第一进气增压热交换器,所述第一进气增压热交换器与发动机的进气增压系统连通,所述第四水箱的出水管与所述第一水箱的进水管连通。
进一步的而技术方案中,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还包括第五水箱和设置于所述第五水箱内的第二进气增压热交换器,所述第二进气增压热交换器与发动机的进气增压系统连通,所述第五水箱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三水箱的进水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两个水箱中分别设置有冷却水热交换器和排气热交换器,凉水先后进入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进行换热升温并排出热水,由于发动机排气的温度较高,有利于进一步的提高排出的热水的温度,因此,本实用新型梯度的利用发动机的余热,进一步利用发动机的余热,提高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生产热水的温度,提高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的能源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泛能网,该泛能网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
该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能够提高生产热水的温度,以使热水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场合,提高泛能网的能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新奥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新奥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2241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