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柱塞式流体机械的配流盘和柱塞式流体机械有效
申请号: | 201820734795.2 | 申请日: | 2018-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865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2 |
发明(设计)人: | 赵斌;汤和荣;李正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53/00 | 分类号: | F04B5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艾春慧 |
地址: | 22100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体机械 柱塞式 配流盘 第一槽 高压油槽 第二槽 低压油槽 本实用新型 连通 工作噪声 过渡区域 流量脉动 压力冲击 减小 油液 柱塞 隔离 配置 应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柱塞式流体机械的配流盘和应用该配流盘的柱塞式流体机械。配流盘上设有相互隔离的低压油槽和高压油槽,配流盘的配流面上位于低压油槽和高压油槽之间的一过渡区域设有第一槽和第二槽,第一槽和第二槽与高压油槽的端部相连通;第一槽和第二槽被配置为:所述柱塞式流体机械的柱塞在离开所述低压油槽向所述高压油槽靠近的过程中,先与所述第一槽连通,然后再与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同时连通。本实用新型的配流盘减小柱塞式流体机械工作时油液的压力冲击和流量脉动,进一步降低柱塞式流体机械的工作噪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配流盘,特别涉及一种柱塞式流体机械的配流盘和柱塞式流体机械。
背景技术
柱塞式流体机械,例如柱塞泵,具有高功率密度、高压力和大流量等优点,是液压传动中结构复杂、技术要求很高的元件。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工作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噪声是决定工作环境优劣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欧美等先进工业发达国家对液压柱塞泵的噪声控制也有着明确的规定。因此,减振降噪也是对柱塞式流体机械发展的重要要求。
柱塞泵由于缸体柱塞孔数量的限制,造成其输出的油液的不连续;加之配流盘上吸油、压油腔的分离结构使柱塞泵工作时产生了较大的流量脉动和液压冲击。液压冲击和流量脉动是引起柱塞泵噪声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液压冲击和流量脉动与柱塞泵本身的结构有关,受限于结构,该不利因素只能减缓,不能完全消除。
柱塞泵工作过程中,柱塞腔在排油腔、吸油腔之间周期性转移,腔内油液压力也成周期性高低转换,快速压缩和膨胀,产生配流压力冲击和流量脉动。配流盘上的预升压槽结构的设置,可以有效减小压力冲击和流量脉动,促使柱塞腔油液压力平缓过渡。因此,预升压槽结构对压力冲击和流量脉动有重大影响。配流盘上合理的预升压槽结构,可以显著地降低柱塞泵的压力冲击和流量脉动。
现有的技术方案中,采用单一的三角预升压槽或U形预升压槽或阻尼孔等,减小压力冲击和流量脉动的效果不理想,柱塞泵的噪声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柱塞式流体机械的配流盘,其结构可以进一步减小柱塞式流体机械工作时油液的压力冲击和流量脉动,进一步降低其噪声。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公开一种柱塞式流体机械的配流盘,所述配流盘上设有相互隔离的低压油槽和高压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流盘的配流面上位于所述低压油槽和所述高压油槽之间的一过渡区域设有第一槽和第二槽,所述第一槽和第二槽与所述高压油槽的端部相连通;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被配置为:所述柱塞式流体机械的柱塞在离开所述低压油槽向所述高压油槽靠近的过程中,先与所述第一槽连通,然后再与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同时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柱塞从与所述第一槽连通至与所述高压油槽的端部连通的过程中,所述柱塞、所述过渡区域和所述第一槽之间形成的通流面积扩大;和/或,所述柱塞从与所述第二槽连通至与所述高压油槽的端部连通的过程中,所述柱塞、所述过渡区域和所述第二槽之间形成的通流面积扩大。
进一步地,所述柱塞从与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同时连通至与所述高压油槽的端部连通的过程中,所述柱塞、所述过渡区域和所述第一槽之间形成的通流面积的扩大倍率小于所述柱塞、所述过渡区域和所述第二槽之间形成的通流面积的扩大倍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各自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槽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槽的第二端与所述高压油槽的端部相连通,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为从各自的第一端向第二端横截面积扩大的条状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槽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槽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配流面上包括配流圆和配流中线,所述柱塞工作时柱塞中心沿所述配流圆旋转,所述配流中线通过所述配流圆的圆心并平分所述配流圆位于所述低压油槽和所述高压油槽之间的所述过渡区域上的圆弧,所述第一槽的第一端从所述高压油槽向所述低压油槽方向越过所述配流中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3479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