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下室周围土沉降处理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741607.9 | 申请日: | 2018-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152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2 |
发明(设计)人: | 陆文哲;陈漫华;朱振通;江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D17/12 | 分类号: | E02D1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室 混凝土梁 处理结构 预留钢筋 沉降 垫层 分层 塘渣 承重墙 地下室顶板 顶端表面 地面沉降 本实用新型 地面平整 混凝土板 影响建筑 风化石 围护桩 土层 外墙 维护 裂缝 钢筋 美观 地下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下室周围土沉降处理结构,包括地下室、维护桩、塘渣分层、风化石、土层、垫层、混凝土梁、板材、预留钢筋、地下室顶板、地下室承重墙和钢筋,地下室由地下室顶板和地下室承重墙组成,地下室的一侧设有维护桩,维护桩的顶端设有塘渣分层,塘渣分层的顶端表面设有垫层,垫层的顶端表面设有混凝土梁,混凝土梁的顶部设有预留钢筋,混凝土梁与地下室之间还设有板材,板材与混凝土梁通过预留钢筋固定连接,该种地下室周围土沉降处理结构在围护桩和地下外墙顶部、地面以下设置混凝土板,以保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地面沉降与地下室同步,地面不产生裂缝,地面平整、美观,不影响建筑的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下室边界开裂处理结构,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地下室周围土沉降处理结构,属于建筑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的高层建筑都被要求设置地下室。地下室结构处于建筑的最低端,其主要是当做了车库、设备用房以及满足人防需求。从结构设计讲,地下室的存在加大了建筑的埋深,不仅有利于增加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同时还提高了其抗风抗震能力。虽然建立地下室的成本要比不建地下室的贵,但是综合结构安全、人防需求等因素,地下室的设立还是利大于弊的。在地下室施工的阶段,通常在地下室的周围预先打入围护桩,并在桩顶增加管冠梁,使地下室外形成整体围护,从而保证了基坑作业的稳定性以及作业的安全、方便,同时也确保了邻近设施以及市政设施的正常使用。
由于周围土体为扰动土,各项指标将会下降,尤其是强度和密实度变低。因此在后期,这部分土体可能将比地下室结构发生更大的沉降。反映到地面上时,将会在地下室的边界出现裂缝。目前针对于这一现象,一种办法是在地下室的周围设置沉降缝,这种方式在雨水天气下将有可能出现渗水、漏水的情况。另一种常见的办法是,通过注浆的方式提高周围扰动土体的强度,以便降低周围土体的沉降值,但成本较高。
上述处理方法虽然能有效的解决问题,但仍然存在成本高、效果不好等缺点。如何低成本、高效地解决由于地下室与周围土体不同的沉降而产生裂缝的问题,是建筑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的现有处理结构仍然存在成本高、效果不好等缺点的问题,提供一种地下室周围土沉降处理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下室周围土沉降处理结构,包括地下室、维护桩、塘渣分层、风化石、土层、垫层、混凝土梁、板材、预留钢筋、地下室顶板、地下室承重墙和钢筋,所述地下室由所述地下室顶板和所述地下室承重墙组成,所述地下室的一侧设有所述维护桩,所述维护桩的顶端设有所述塘渣分层,所述塘渣分层的顶端表面设有所述垫层,所述垫层的顶端表面设有所述混凝土梁,所述混凝土梁的顶部设有所述预留钢筋,所述混凝土梁与所述地下室之间还设有所述板材,所述板材与所述混凝土梁通过所述预留钢筋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垫层采用100厚C15的素混凝土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混凝土梁内部设有若干组所述钢筋和若干组所述预留钢筋,若干组所述钢筋和若干组所述预留钢筋均匀分布在所述混凝土梁的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板材的内部设有钢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塘渣分层由所述风化石和所述土层混合而成。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种地下室周围土沉降处理结构在围护桩和地下外墙顶部、地面以下设置混凝土板,以保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地面沉降与地下室同步,地面不产生裂缝,地面平整、美观,不影响建筑的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未经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4160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适用于不良岩质的基坑侧墙支护结构
- 下一篇:地下隧洞周围填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