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红虫夹有效
申请号: | 201820762025.9 | 申请日: | 2018-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112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1 |
发明(设计)人: | 赵广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广伟 |
主分类号: | A01K97/00 | 分类号: | A01K9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5500 河北省廊***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套筒 固定块 锥形筒 推板 本实用新型 红虫夹 密封圈 垂直连接 端部连接 水平设有 一端连接 吸取口 渔具 通槽 连通 垂钓 捆绑 贯穿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渔具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红虫夹,包括套筒,所述套筒的一端连接有锥形筒,所述套筒与锥形筒内部之间相互连通,且所述锥形筒远离套筒一端的端部开设有吸取口,所述套筒远离锥形筒一端端部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内部开设有通槽,所述固定块远离套筒的一端水平设有T型推杆,所述T型推杆分别贯穿固定块和套筒且端部垂直连接有推板,所述推板位于套筒内部,且所述推板的外侧套设有密封圈。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有效的提高了红虫的捆绑效率,从而增加了使用者的垂钓时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渔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虫夹。
背景技术
钓鱼时需要将饵料固定于鱼钩上,使鱼在咬食饵料时咬钩。目前常用的钓鱼饵料包括面饵、颗粒、蚯蚓、红虫、沙蚕、河虾等。除面饵可直接粘附于鱼钩外,颗粒、蚯蚓、红虫、沙蚕、河虾的固定则比较麻烦,若将活饵直接穿置于鱼钩上,则活饵受伤后在水中存活较短;而目前通常使用的手工用红线把红虫打捆不好操作,费时费力,且操作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费时费力,操作麻烦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红虫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红虫夹,包括套筒,所述套筒的一端连接有锥形筒,所述套筒与锥形筒内部之间相互连通,且所述锥形筒远离套筒一端的端部开设有吸取口,所述套筒远离锥形筒一端端部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内部开设有通槽,所述固定块远离套筒的一端水平设有T型推杆,所述T型推杆分别贯穿固定块和套筒且端部垂直连接有推板,所述推板位于套筒内部,且所述推板的外侧套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套筒内壁之间相互接触,在所述通槽内部的T型推杆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靠近推板一端的通槽内壁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固定套装在T型推杆上且位于通槽内部。
优选的,所述套筒靠近固定块一端沿圆周方向等距离开设有多个通气孔。
优选的,所述固定块远离推板的一端外侧连接有把手,所述把手、固定块、套筒和锥形筒为一体结构。
优选的,所述锥形筒靠近吸取口一端的内部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上开设有若干的微型通孔,且所述挡板对应位置锥形筒的外侧环形开设有安装槽。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红虫夹,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推动T型推杆,从而推板带动密封圈在套筒内部移动,从而将套筒内部的气体推出,在推动T型推杆的过程中,限位板同时对弹簧进行挤压,将锥形筒上的吸取口对准红虫,且松开T型推杆,弹簧带动推板向后移动,从而吸取口将红虫进行吸附即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有效的提高了红虫的捆绑效率,从而增加了使用者的垂钓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红虫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T型推杆1、固定块2、通槽3、密封圈4、套筒5、锥形筒6、安装槽7、挡板8、推板9、弹簧10、把手11、通气孔12、吸取口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广伟,未经赵广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620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钓坠和台钓专用钓坠
- 下一篇:饵料抛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