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器人加渣系统可旋转式入料口加渣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763410.5 | 申请日: | 2018-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956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刘正茂;刘桥云;刘林;匡鑫;谭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1/108 | 分类号: | B22D11/108 |
代理公司: | 长沙新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3210 | 代理人: | 李由 |
地址: | 411101***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器人 可旋转式 螺杆连接 下料软管 加渣杆 入料口 机器人连接法兰 行星减速机 加渣系统 下料 加渣 六轴 焊接 球心 绷紧状态 螺旋绞龙 伺服电机 运行轨迹 上端 储料盒 断裂的 故障率 开口处 转动轴 最远端 槽口 对穿 直孔 轴套 | ||
机器人加渣系统可旋转式入料口加渣机构,机器人连接法兰,伺服电机与行星减速机用螺杆连接;行星减速机与加渣杆通过螺杆连接,行星减速机转动轴通过轴套与螺旋绞龙连接;加渣杆上端开下料直孔,加渣杆前端开对穿槽口;可旋转式入料口焊接在加渣杆的开口处;机器人连接法兰通过螺杆连接至机器人第六轴。所述可旋转式下料入口用直通球心管及微储料盒焊接而成;机器人连接法兰与机器人第六轴通过螺杆连接。在保持正常下料的情况下,由于下料软管无论是在机器人运行轨迹最近端还是最远端,入料口跟随下料软管运动,使得下料软管能一直保持不绷紧状态,减轻了下料软管断裂的次数,减少了机器人加渣系统的故障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炼钢装置,是一种机器人加渣系统可旋转式入料口加渣机构。
背景技术
钢铁厂的连铸工艺在浇注过程中需要向结晶器钢水面上不断添加保护渣。保护渣的作用主要是:绝热保温,防止散热;隔开空气,防止空气中的氧进入钢水发生二次氧化,影响钢的质量。保护渣要达到良好的使用效果,必须有合乎实际需求的液渣层厚度,液渣层过厚或过薄都会使钢坯产生裂纹,所以添加保护渣时需要勤加、少加和均匀加。自动加渣系统就是替代人工加渣来达到更好的加渣效果,同时节约人力物力。
目前机器人自动加渣系统中的加渣机构下料入口处是无法转动的,机器人自动加渣系统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下料软管断裂,添加料从断裂处漏扫而出,需要更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机器人自动加渣系统中可旋转式入料口的加渣机构。
发明的技术方案:
机器人加渣系统可旋转式入料口加渣机构,包括伺服电机、行星减速机、轴套、螺旋绞龙、加渣杆、可旋转式下料入口。机器人连接法兰,伺服电机与行星减速机用螺杆连接;行星减速机与加渣杆通过螺杆连接,行星减速机转动轴通过轴套与螺旋绞龙连接;加渣杆上端开下料直孔,加渣杆前端开对穿槽口;可旋转式入料口焊接在加渣杆的开口处;机器人连接法兰通过螺杆连接至机器人第六轴。
所述可旋转式下料入口用直通球心管及微储料盒焊接而成;机器人连接法兰与机器人第六轴通过螺杆连接。
工作原理:可旋转式入料口加渣机构的入料口是具备120度旋转的。机器人自动加渣系统在生产过程中,运行轨迹达到最近端时,下料软管与入料口形成一定角度,使得下料口在满足正常下料的情况下,形成稍微弯曲。当机器人自动加渣系统运行轨迹达到最远端时,入料口跟随下料软管进行旋转,使得下料软管处于松散状态。机器人自动加渣系统运行轨迹达到最近端时,入料口回到原点状态。
本发明的优点:在保持正常下料的情况下,由于下料软管无论是在机器人运行轨迹最近端还是最远端,入料口跟随下料软管运动,使得下料软管能一直保持不绷紧状态,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下料软管断裂的次数,减少了机器人加渣系统的故障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可旋转式入料口的加渣机构图。
图2为入料口图。
图中:1.伺服电机,2. 行星减速机,3.可旋转式入料口,4.机器人连接法兰,5.螺旋绞龙,6.加渣杆,7.对穿槽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机器人加渣系统可旋转式入料口加渣机构,包括伺服电机1、行星减速机2、螺旋绞龙5、加渣杆6、可旋转式下料入口3,机器人连接法兰4,伺服电机1与行星减速机2用螺杆连接;行星减速机2与加渣杆6通过轴套连接,行星减速机2转动轴与螺旋绞龙5连接;加渣杆前端开对穿槽口7;可旋转式入料口3焊接在加渣杆的开口处;机器人连接法兰4通过螺杆连接至机器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未经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634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