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铝挤压筒的直插式电加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766319.9 | 申请日: | 2018-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581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季法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家港市东航电热电器厂 |
主分类号: | H05B3/44 | 分类号: | H05B3/44;H05B3/02;H05B3/0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20 | 代理人: | 陈颖洁;王佳妮 |
地址: | 21561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加热管 散热片 引棒 内螺纹 直插式电加热 本实用新型 凹状结构 卡接口 铝挤压 外螺纹 适配 热传递效果 顶部设置 轴向安装 加热管 小功率 外围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铝挤压筒的直插式电加热系统,包括头部、尾部和连接部,头部包括电加热管和第一散热片,电加热管和第一散热片之间固定连接,且电加热管的底部为凹状结构,其凹状结构形成一卡接口,卡接口的内部两侧设有内螺纹,内螺纹与连接部顶部设置的一号引棒上分布的外螺纹相适配,一号引棒的底部设置有第二电加热管,第二电加热管的外围轴向安装有第二散热片,第二散热片和第二电加热管之间固定连接;尾部是由二号引棒和第三电加热管组合而成,二号引棒上设有与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本实用新型具有根据需要改变长度的功能,且热传递效果更好,在小功率和小体积的情况下,就能达到大功率和大体积的加热管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加热装置技术领域,尤指一种用于铝挤压筒的直插式电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电加热管(亦称电加热棒)是专门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的电器元件,是电加热领域的关键部件,广泛应用于家电、汽车、纺织、食品、机械制造、发电厂、烧水器具及其它加温装置等几乎所有需要加热的领域。现有电加热管,对于不同的加热领域需要的尺寸规格不同,针对性太强,不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尤其在针对铝挤压筒时,不同尺寸的铝挤压筒就需要不同规格的电加热管,不利于企业大规模生产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用于铝挤压筒的直插式电加热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铝挤压筒的直插式电加热系统,包括头部、尾部和连接部,头部包括电加热管和第一散热片,电加热管和第一散热片之间固定连接,且电加热管的底部为凹状结构,其凹状结构形成一卡接口,卡接口的内部两侧设有内螺纹,内螺纹与连接部顶部设置的一号引棒上分布的外螺纹相适配,一号引棒的底部设置有第二电加热管,第二电加热管的外围轴向安装有第二散热片,第二散热片和第二电加热管之间固定连接;尾部是由二号引棒和第三电加热管组合而成,二号引棒上设有与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第三电加热管的底部安装有下卡勾。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均是由散热横片和下折片组合而成,下折片位于散热横片的一侧下端并与散热横片固定连接,并且下折片与散热横片之间形成散热通风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若干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中,每相邻的两个第一散热片或者第二散热片之间相抵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电加热管、第二电加热管和第三电加热管的内部均安装有加热丝,一号引棒和二号引棒分别与电加热管和第二电加热管内部设置的加热丝螺纹丝牙直接旋紧连接为一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第二电加热管的中部设置有下卡勾,且第二电加热管中部设置的下卡勾位于第二散热片的上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的底部均设置有挡片,第一散热片底部设置的挡片与第二电加热管中部设置的下卡勾之间活动连接,第二散热片底部设置的挡片与第三电加热管底部安装的下卡勾之间活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下卡勾和挡片均是由耐高温、导电并且具有弹性的材料制作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头部和尾部的数量为1个,连接部的数量为N个,N≧1;尾部的结构与连接部上端的结构一致,均与头部下端空腔相适配。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头部、尾部和连接部,并且彼此之间采用螺纹丝牙直接旋紧的方式连接为一体,使得该电加热管具有根据需要改变长度的功能,具有广泛的实用性,有利于企业大规模生产需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家港市东航电热电器厂,未经张家港市东航电热电器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663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