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节能针芽形茶炒机有效
申请号: | 201820832366.9 | 申请日: | 2018-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568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1 |
发明(设计)人: | 邓余良;袁海波;滑金杰;李佳;杨艳芹;董春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沈渊琪 |
地址: | 31000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炒手 滚筒 转轴 热风管道 热空气 本实用新型 回收风机 安装座 出料端 节能针 炒制 芽形 绿茶 美观 可调速减速电机 电热风炉 工夫红茶 滚筒外壁 进料端处 密闭空间 转动配合 转向相反 转轴两端 回收管 进料端 杀青叶 投入口 直条型 金色 明亮 显露 敞开 驱动 支撑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节能针芽形茶炒机。该茶炒机的外壳中转动配合有滚筒,滚筒的进料端和出料端敞开在外壳外,滚筒外壁与外壳之间形成密闭空间,滚筒中设有炒手转轴,炒手转轴上设有一组炒手,炒手转轴两端由第一炒手安装座和第二炒手安装座支撑,炒手转轴和滚筒均由可调速减速电机驱动且所述的炒手转轴和滚筒转向相反,滚筒的进料端处设置热风管道,热风管道上设有杀青叶投入口,热风管道连接电热风炉,滚筒的出料端设有热空气回收风机,热空气回收风机上连接热空气回收管。本实用新型炒制的绿茶不仅条形紧直美观,而且能很好的保持绿茶的鲜绿明亮;炒制的直条型工夫红茶不仅条形紧直美观,而且茶金色显露。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节能针芽形茶炒机。
背景技术
我国是产茶大国,尤其是名优茶是我国特有的名茶,而针芽形茶是一种高档的名优茶,其干茶和叶底特别漂亮,滋味鲜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但一般都采用多功能机或理条机加工,很容易产生生青味和色泽灰暗等现象,目前市场上还没有高品质的针形茶专用炒制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节能针芽形茶炒机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一种节能针芽形茶炒机,包括机架和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中转动配合有滚筒,所述的滚筒的进料端和出料端敞开在外壳外,所述的滚筒外壁与外壳之间形成密闭空间,所述的滚筒中设有炒手转轴,所述的炒手转轴上设有一组炒手,所述的炒手转轴两端由第一炒手安装座和第二炒手安装座支撑,所述的炒手转轴和滚筒均由可调速减速电机驱动且所述的炒手转轴和滚筒转向相反,所述的滚筒的进料端处设置热风管道,所述的热风管道上设有杀青叶投入口,所述的热风管道连接电热风炉,所述的滚筒的出料端上设置热空气回收风机,所述的热空气回收风机上连接热空气回收管,所述的热空气回收管另一端通入滚筒外壁与外壳之间形成的密闭空间中。
所述的一种节能针芽形茶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滚筒两端均设置轮带,所述的滚筒进料端的轮带与设置在机架上的主动定位轮托配合,所述的滚筒出料端的轮带与设置在机架上的从动轮托配合,所述的主动定位轮托与可调速减速电机传动配合。
所述的一种节能针芽形茶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滚筒内壁设有波浪形结构。
所述的一种节能针芽形茶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炒手安装座包括第一调节座A和第一调节座B,第一调节座A和第一调节座B上均设有一组上下排列的第一调节孔,所述的第一调节座A和第一调节座B通过其上的第一调节孔错位配合实现第一调节座A的高度调节,所述的第一调节座A上设有第一转轴轴承安装孔,所述的第一转轴轴承安装孔中设有第一轴承,所述的第一轴承中设有炒手转轴,所述的第二炒手安装座包括第二调节座A、第二调节座B和横梁,所述的第二调节座A、第二调节座B上设有第二调节孔,所述的横梁通过与不同高度的第二调节孔连接实现横梁的高度调节,所述的横梁上设有第二转轴轴承安装孔,所述的第二转轴轴承安装孔中设有第二轴承,所述的第二轴承中设有炒手转轴。
所述的一种节能针芽形茶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炒手与滚筒配合的两端设有毛刷。
所述的一种节能针芽形茶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与滚筒外壁之间的封闭空间上设有废气出口。
所述的一种节能针芽形茶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架与滚筒的出料端相应的一端底部设有可调节高度机脚。
所述的一种节能针芽形茶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动定位轮托上设有限位槽,所述的滚筒进料端的轮带限制在该限位槽中。
所述的利用节能针芽形茶炒机加工针芽形绿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1)将鲜叶薄摊至1~2cm,24~30℃条件下摊放至含水率70%±1;
2)采用滚筒式杀青机、热风杀青机或微波杀青机将茶鲜叶杀青至含水率55~6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83236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黑茶冷却线的拐弯输送装置
- 下一篇:一种茶叶烘炒恒温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