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集饵型人工鱼礁有效
申请号: | 201820864394.9 | 申请日: | 2018-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738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5 |
发明(设计)人: | 蔡新晨;唐伟尧;张纹瑄;朱怡;朱岚倩;吴文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70 | 分类号: | A01K61/70 |
代理公司: | 杭州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贾森君 |
地址: | 316022 浙江省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下底座 鱼礁 上连接座 人工鱼礁 本实用新型 渔业技术 中空内腔 左右两侧 饵孔 连通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渔业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集饵型人工鱼礁,包括梯形鱼礁下底座,以及设于梯形鱼礁下底座顶端面的中部的与梯形鱼礁下底座连通的上连接座;梯形鱼礁下底座和上连接座均具有中空内腔;其中梯形鱼礁下底座顶端面上位于上连接座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集饵斜面;且梯形鱼礁下底座顶端面上位于集饵斜面与上连接座之间的设有集饵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渔业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集饵型人工鱼礁。
背景技术
当鱼礁投到海底后,由于水流会受到礁体的阻碍,使得水域原有的流场状态发生改变,鱼礁的前面会产生一定强度的上升流,海底的营养物质随着上升流进入上部水体,使鱼礁附近水域的饵料增多,投放鱼礁区域也就成为鱼类的聚集栖息地。
水流流过鱼礁后在鱼礁后面形成了具有漩涡结构的背涡流区域,此区域流速较缓营养物质会在此沉积,鱼类受到营养物质的吸引会聚集栖息在这个区域。
但是不同形状的鱼礁会产生不同的上升流和背涡流,而不同的上升流和背涡流会对鱼礁周围的聚集物带来不同程度的效应。
现在的鱼礁主要有渔获型、保护型、培育型、诱导型和浅海增殖礁。这几种鱼礁大多存在产生上升流大小的不合适或者不能有效的达到聚集系统所需要的鱼种,又或者不能满足鱼礁鱼类对于系统的建设的所需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饵型人工鱼礁,以解决增强上升流、增加饵料聚集以改善鱼类生存环境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集饵型人工鱼礁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集饵型人工鱼礁,包括梯形鱼礁下底座,以及设于所述梯形鱼礁下底座顶端面的中部的与所述梯形鱼礁下底座连通的上连接座;所述梯形鱼礁下底座和上连接座均具有中空内腔;其中
所述梯形鱼礁下底座的底端面的面积大于该梯形鱼礁下底座的顶端面的面积;
所述梯形鱼礁下底座顶端面上位于所述上连接座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集饵斜面;且所述梯形鱼礁下底座顶端面上位于所述集饵斜面与所述上连接座之间的设有集饵孔。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梯形鱼礁下底座的前、后两侧端面均设有两个冲沙孔;以及
所述梯形鱼礁下底座左、右两侧端面均设有一个冲沙孔。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梯形鱼礁下底座的顶端面上贴靠所述上连接座的左侧端和右侧端各设有一藻类生长柱。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梯形鱼礁下底座的顶端面上位于所述集饵斜面前、后端各设有一立柱。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梯形鱼礁下底座的外表面和中空内腔的内表面均为粗糙凹坑面;以及
所述上连接座的外表面和以及中空内腔的内表面均为粗糙凹坑面。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梯形鱼礁下底座的四个侧棱上分别安装有若干个LED发光灯;
所述梯形鱼礁下底座的中空内腔中还安装有一与若干个所述LED发光灯电性连接的发电装置,所述发电装置还连接有一使其发电的传动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梯形鱼礁下底座的中空内腔的顶端腔壁上沿着该顶端腔壁的对角线处设有一横杆。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发电装置包括与所述横杆中部固定的支撑块、与所述支撑块连接的防水罩,以及镶嵌于所述防水罩内壁上的若干个定子;
所述防水罩中部还设有一同时与若干个所述定子之间均形成有间隙的线圈;
所述线圈连接有一拉杆;所述拉杆的一端伸出于防水罩的底端部;以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大学,未经浙江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8643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