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颈部悬挂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872629.9 | 申请日: | 2018-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94377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7 |
发明(设计)人: | 阮红娟;陈玉微;郭少丽;龚穗清;吴小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刘培培 |
地址: | 51008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引流瓶 颈部 悬挂装置 悬挂机构 引流管 带体 渗液 本实用新型 术后恢复 悬挂固定 重量增加 受力 脱管 体内 配合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颈部悬挂装置,包括:带体与悬挂机构。上述颈部悬挂装置能够套设在患者的颈部。引流瓶与引流管连接后能够将患者体内的渗液导入至引流瓶中。进一步地,通过带体与悬挂机构的相互配合实现对引流瓶的悬挂固定。因此,引流瓶与渗液的重量能够通过所述颈部悬挂装置进行受力转移。从而避免了在引流瓶自身重量增加的情况下与引流管出现脱管现象,保证了患者的术后恢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颈部悬挂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有些患者在实施手术后需要通过引流管将体内的渗液导出体外。根据患者的病情或者手术后的恢复情况,一部分患者术后需要从体内排出较多的渗液。此时,需要用引流瓶对引流管中导出的渗液进行回收,引流瓶在对渗液回收过程中自身的重量会不断增加。进而导致引流管在引流瓶的重力作用下出现脱管现象,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颈部悬挂装置,能够避免引流管出现脱管的现象。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颈部悬挂装置,包括:
带体,所述带体包括: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及固定段,所述固定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相连,所述固定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段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段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段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配合;
悬挂机构,所述悬挂机构与所述固定段相连,且所述悬挂机构用于与引流瓶连接配合。
上述颈部悬挂装置能够套设在患者的颈部。引流瓶与引流管连接后能够将患者体内的渗液导入至引流瓶中。进一步地,通过带体与悬挂机构的相互配合实现对引流瓶的悬挂固定。因此,引流瓶与渗液的重量能够通过所述颈部悬挂装置进行受力转移。从而避免了在引流瓶自身重量增加的情况下与引流管出现脱管现象,保证了患者的术后恢复。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颈部悬挂装置还包括调节件,所述调节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段上,所述调节件通过调节所述第一连接段的长度进而实现对所述带体整体长度的调节。
所述调节件包括卡紧件,且所述调节件上还开设有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连接段能够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且所述卡紧件用于将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一通孔的侧壁及所述第二通孔的侧壁抵触卡紧。
所述悬挂机构上开设有悬挂孔,所述固定段穿过所述悬挂孔与所述悬挂机构相配合。
颈部悬挂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均设置在所述固定段上,且所述第一限位件位于所述悬挂机构的其中一侧,所述第二限位件位于所述悬挂机构的另一侧。
所述悬挂机构的另一端还设有钩体与抵触件,所述钩体用于与引流瓶连接配合,所述抵触件的一端与所述悬挂机构活动连接,所述抵触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钩体抵触配合。
颈部悬挂装置还包括夹持件,所述夹持件设置在所述固定段上,所述夹持件用于与患者的衣服夹持固定。
所述带体的表面涂覆有防滑层。
所述第一连接段、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段、第二连接部及固定段均一体成型。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所述的颈部悬挂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另一实施例所述的颈部悬挂装置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未经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87262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追踪调整高度的脑室引流支架
- 下一篇:一种肾穿刺引流管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