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预应力锚板有效
申请号: | 201820876399.3 | 申请日: | 2018-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202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2 |
发明(设计)人: | 邓年春;杨涛;唐志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L1/22 | 分类号: | G01L1/22;G01L1/24;E04C5/12;E01D19/14;E02D5/74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王芸;庞启成 |
地址: | 540003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变传感器 预应力锚 锚板 测量段 预应力束 敏感元件 形变 钢绞线 受力 本实用新型 集成设计 受力状况 智能 锚固 测量 抽样 传递 监测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预应力锚板,包括锚板,所述锚板上设有多个应变传感器,所述应变传感器包括与锚板产生一致形变的测量段和设于测量段上的敏感元件。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锚板上设置多个应变传感器,且应变传感器包括与锚板产生一致形变的测量段和设于测量段上的敏感元件,由于预应力束锚固后,所有的钢绞线受力会传递至预应力锚板,将应变传感器与预应力锚板进行集成设计后,即可通过对预应力锚板进行监测,从而得到预应力束的受力状况,相对于现有的钢绞线抽样测量方式来说,能够更加真实反映整个预应力束的受力情况,且使用方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预应力锚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预应力锚板。
背景技术
预应力工程就是在工程结构构件承受外荷载之前,对受拉模块中的钢筋,施加预拉应力,提高构件的刚度,推迟裂缝出现的时间,增加构件的耐久性。对于机械结构来看,其含义为预先使其产生应力,其好处是可以提高构造本身刚性,减少振动和弹性变形这样做可以明显改善受拉模块的强度,使原本的抗性更强。
钢绞线作为预应力工程中主要的智能预应力锚板,其是由多根钢丝捻制而成的,因其强度高、柔性好等特性,广泛用于混凝土预应力筋、桥梁拉索、岩土锚索等建筑工程结构之中。而锚具是预应力工程中所用的永久性锚固装置,是在后张法结构或构件中,为保持预应力钢绞线的拉力并将其传递到受力结构内部的锚固工具,也称之为预应力锚具。尤其是夹片式锚具,经常在桥梁施工用到,预先安装好定位,然后浇筑混凝土,埋在混凝土的两端;其也用于地锚索、拉索、锚碇等预应力体系。
由于预应力钢绞线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可能出现预应力损失,进而影响其工作性能,对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和安全运营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对预应力束的受力状况进行长期监测,以保障整个预应力体系的使用安全性。目前对预应力束的应力监测一般是通过抽取单根或几根钢绞线进行测量后取平均值,将该平均值作为预应力束的应力状况,因而该监测方式无法真实反映整个预应力束的受力情况,导致测量的数据与真实情况存在不一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预应力束受力情况进行监测时,目前采用的对钢绞线抽样测量的方式无法真实反映整个预应力束的受力情况的问题,提供一种智能预应力锚板,将应变传感器与预应力锚板进行集成设计,即通过对预应力锚板进行监测,从而得到预应力束的受力状况,相对于现有抽样测量方式来说,能够更加真实反映整个预应力束的受力情况,且使用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智能预应力锚板,包括锚板,所述锚板上设有多个应变传感器,所述应变传感器包括与锚板产生一致形变的测量段和设于测量段上的敏感元件。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锚板上设置多个应变传感器,且应变传感器包括与锚板产生一致形变的测量段和设于测量段上的敏感元件,由于预应力束锚固后,所有的钢绞线受力会传递至预应力锚板,将应变传感器与预应力锚板进行集成设计后,即可通过对预应力锚板进行监测,从而得到预应力束的受力状况,相对于现有的钢绞线抽样测量方式来说,能够更加真实反映整个预应力束的受力情况,且使用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测量段包括第一测量段和第二测量段,在垂直于锚板受力方向的截面上,所述第一测量段的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测量段的截面积。
通过将测量段设置为包括第一测量段和第二测量段,且在垂直于锚板受力方向的截面上,第一测量段的截面积小于第二测量段的截面积,当锚板发生形变时,第一测量段和第二测量段的应变是不一样的,截面积大的应变敏感性差,截面积小的应变敏感性好;另一方面截面积大的刚度和极限强度大,截面积小的刚度和极限强度小,当敏感元件布置在不同截面积的测量段上时,即可实现对测量灵敏度或量程进行调整,有利于应变传感器的适用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大学,未经广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8763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