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应弧形轨道的下横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901454.X | 申请日: | 2018-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628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杨芳;李欣欣;黄文峰;贺诚;杨康;邱志强;王国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夹江水工机械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1/00 | 分类号: | E01B1/00;B66C7/08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冉鹏程 |
地址: | 6141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下横梁结构 弧形轨道 弧形横梁 回转支承 圆柱形支座 圆形座板 轨道行进方向 本实用新型 自复位装置 弧形弯曲 起重机构 驱动装置 行走轨道 自动回复 下横梁 横梁 装设 闸门 建筑物 干涉 轨道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应弧形轨道的下横梁结构,属于起重机构技术领域,包括弧形横梁,弧形横梁两端连接有圆柱形支座,圆柱形支座底部通过圆形座板连接回转支承,所述回转支承底部通过驱动装置设置在弧形轨道上,圆形座板和回转支承之间还设置有自复位装置,所述弧形横梁在轨道行进方向平面上呈弧形弯曲,提供一种适应微小半径行走轨道,避免下横梁和装设在下横梁上的部件与闸门或轨道两侧建筑物干涉、具有自动回复能力的下横梁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起重机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应弧形轨道的下横梁结构。
背景技术
起重机或水平运输台车需要在弧形轨道上运行,一般的弧形轨道半径不低于80m,下横梁为常规的矩形结构,下横梁与行走台车、回转支承之间为支架结构连接方式,支承高度较高,行走时产生的倾覆力矩大。
由于行走的轨道半径非常小,常规下横梁车轮基距中部至轨道中心的距离较大,使下横梁与轨道两侧建筑物、甚至与闸门发生干涉;由于轨道半径非常小,行走时会产生较大倾覆力矩,因此在设计上需要尽可能降低了行走回转支承的布置高度,以减小回转支承行走过程中的倾覆力矩。
如现有技术中,如公开号为CN204823732U,名称为“一种用于浮法玻璃生产中的堆垛装置”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用于浮法玻璃生产中的堆垛装置,包括立柱、两端立柱上方的纵梁、以及在所述纵梁上前后滑动的横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拱形上梁,所述拱形上梁与横梁之间连接有加强筋,所述横梁向上凸起。所述拱形上梁两端与所述立柱连接。所述加强筋竖直设置或者倾斜设置。所述横梁为向上弯曲的弧形结构。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现有的结构上进行加固改进,可避免弹性突变后堆垛机横梁的断裂或永久变形,避免突发事故发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但是这种技术方案并不适用于弧形轨道的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应微小半径行走轨道,避免下横梁和装设在下横梁上的部件与闸门或轨道两侧建筑物干涉、具有自动回复能力的下横梁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适应弧形轨道的下横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弧形横梁,弧形横梁两端连接有圆柱形支座,圆柱形支座底部通过圆形座板连接回转支承,所述回转支承底部通过驱动装置设置在弧形轨道上,圆形座板和回转支承之间还设置有自复位装置,所述弧形横梁在轨道行进方向平面上呈弧形弯曲。
所述弧形横梁两端与圆柱形支座之间通过法兰盘结构由螺栓螺接固定。
所述回转支承为环状滚珠轴承,包括外环和内环以及设置在外环和内环之间的滚珠。
所述圆形座板包括上圆板和下圆板,所述圆柱形支座底部安装在上圆板上,所述回转支承设置在上圆板和下圆板之间,且上圆板底部与回转支承的外环固定安装、下圆板顶部与回转支承的内环固定安装,所述自复位装置设置在上圆板和下圆板之间、回转支承外围,下圆板底部安装在驱动装置上。
所述自复位装置为环状弹性橡胶垫或扭力弹簧垫。
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下横梁结构,为适应与下横梁和行走台车的连接,采用圆柱形结构,使结构受力明确,结构简单,外形美观。横梁中部采用弧形结构,适应微小半径行走轨道,避免下横梁和装设在下横梁上的部件与闸门或轨道两侧建筑物干涉。若圆柱形支座与弧形横梁之间采用螺栓连接,便于加工制作。圆柱形支座与回转支承、回转支承与驱动之间取消支座,采用圆形座板连接,大大降低下横梁高度,从而减小回转支承的倾覆力矩。行走台车在运行过程中因受侧向力作用会绕回转支承中心转动,为使之即时复位,在弧形横梁行走台车之间设置了自动复位装置,当由于外力使回转支承旋转了一个角度,外力消失时,自复位装置使回转支承复位,从而使台车车轮转回正常位置。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夹江水工机械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水利水电夹江水工机械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90145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