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IC厌氧反应器减缓污泥钙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906055.2 | 申请日: | 2018-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451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郑平;陈文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B01D53/18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傅朝栋;张法高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钙化 本实用新型 污泥 二氧化碳吸收器 室内 钙盐沉淀 颗粒污泥 连成一体 气体提升 污泥表面 上端 布气管 抽气箱 空压机 输气管 提升管 二氧化碳 抽气 减小 失活 下端 沼气 削减 缓解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IC厌氧反应器减缓污泥钙化装置。该装置由抽气箱、空压机、二氧化碳吸收器和布气管组成,由输气管将各部件连成一体。本实用新型采用上端抽气与下端气体提升的方式,加速反应室内产生的沼气进入提升管,减小反应室内污泥表面的二氧化碳浓度,从而削减钙盐沉淀生成,缓解颗粒污泥钙化失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有机废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IC厌氧反应器减缓污泥钙化装置。
背景技术
IC(Internal Circulation)厌氧反应器,又称内循环厌氧反应器,是一种高效的厌氧反应器,其由上下两个反应室组成。上反应室外顶部有一气液分离器,上反应室上部设有上层三相分离器,上层三相分离器连有第二提升管。下反应室上部设有下层三相分离器,下层三相分离器连有第一提升管。在下反应室的底部还设有一布水器,布水器与回流管下端相连,回流管上端位于气液分离器之下。
反应器外的进水管伸入反应室底部,与布水器连通,从布水器进入的有机废水与污泥混合,污泥内的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分解产生沼气,生成的沼气对反应液有很好的搅拌作用。沼气上升进入提升管,并在上升过程中携带一部分发酵液进入气液分离器。沼气进入提升管后,提升管内的发酵液密度下降,并与密度较高的主体发酵液之间产生密度差。这一密度差驱动发酵液不断被提升至顶部的气液分离器内,从而实现发酵液连续的内循环。所述沼气与其携带的发酵液到达气液分离器后,沼气上升排出,而发酵液则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回流管返回到下反应室,从而加大IC厌氧反应器的上升水流速度。
但在应用IC厌氧反应器处理高硬度有机废水如造纸废水时,由于废水中存在大量的Ca2+离子,这些离子遇到污泥产生的二氧化碳后,极易生成碳酸钙沉淀,并大部分沉淀于污泥表面。久而久之,污泥表面积累过多的沉淀物质,导致颗粒污泥钙化,从而减弱污泥活性,缩短污泥使用寿命。由于IC厌氧反应器下反应室内沼气产量占整体沼气产量的绝大部分,因此上述污泥钙化反应主要发生在下反应室。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IC厌氧反应器中颗粒污泥钙化的问题,并提供一种IC厌氧反应器减缓污泥钙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IC厌氧反应器减缓污泥钙化装置,该装置安装于IC厌氧反应器中,该装置包括抽气箱、空压机、二氧化碳吸收器、输气管和布气管;
所述的抽气箱外壳呈无底的长方体状,由两块纵隔板和两块横隔板围成侧壁,顶部设置盖板密闭;抽气箱外壳内部设有内构件,内构件包括若干隔板,在抽气箱外壳的两块横隔板之间隔出一个呈倒漏斗状的分离室,所述的分离室顶部敞口且连通抽气箱的内顶空,分离室正上方的盖板处设有底部与抽气箱内顶空连通的出气室,且分离室两侧与抽气箱外壳之间留有流通通道;作为所述分离室的两条倾斜底边的左侧一级斜隔板和右侧一级斜隔板之间不相接,且右侧一级斜隔板长于左侧一级斜隔板,右侧一级斜隔板下方平行设置有一块二级斜隔板两者之间夹持形成一条切斜通道,左侧一级斜隔板底部连接阶梯隔板,阶梯隔板由第一隔板段、第二隔板段、第三隔板段和第四隔板段顺次相连形成连续的W型,且所述的第一隔板段、第三隔板段分别与右侧一级斜隔板、二级斜隔板平行,右侧一级斜隔板与第二隔板段之间以及二级斜隔板与第四隔板段之间均留有漏水缝,阶梯隔板、右侧一级斜隔板以及二级斜隔板组成一个三通通道;所述分离室底部通过该三通通道与抽气箱的内腔连通;
所述的抽气箱安装于厌氧反应器顶部的气液分离器内,空压机和二氧化碳吸收器安装于厌氧反应器外部,布气管安装于厌氧反应器内底部布水区;抽气箱的出气室通过出气管连接空压机的入口,空压机的出口通过输气管依次连接二氧化碳吸收器和布气管。
可选地,所述的二氧化碳吸收器中上部为气室,中下部为吸收液贮槽,气室顶部设净化气输出管和吸收液补充管;二氧化碳吸收器的外壳侧壁设有混合气输入管和吸收液排放管,混合气输入管以及吸收液排放管均由外壳侧壁伸入,然后垂直向下弯曲且管道出口均位于吸收液贮槽的液面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9060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