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中子测水方法中用到的模拟土柱有效
申请号: | 201820969726.X | 申请日: | 2018-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973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8 |
发明(设计)人: | 田昌玉;林治安;冀宏杰;徐久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3/00 | 分类号: | G01N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呱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7 | 代理人: | 武媛;冯建基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拟土层 通管 模拟土柱 固定块 本实用新型 中子测水 固定槽 注液口 侧壁 圆柱形通孔 垂直对应 空腔连通 向上倾斜 注入液体 单向阀 中央处 中子源 空腔 竖直 探头 叠加 体内 容纳 灵活 土壤 申请 安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子测水方法中用到的模拟土柱,包括沿竖直方向叠加的多个模拟土层,所述的模拟土层为具有空腔的圆柱体,该圆柱体的中央处开设有一个用于放置中子源探头的圆柱形通孔,圆柱体的侧壁上设有一个向上倾斜的通管,该通管与圆柱体内的空腔连通,且通管远离圆柱体的一端设有注液口,该注液口上设有单向阀,所述圆柱体的底部设有形状为长方体的固定块,所述圆柱体的顶部设有可容纳固定块的固定槽,且所述的固定块与固定槽垂直对应设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模拟土层的侧壁上设置通管,能够大大方便向模拟土层内注入液体;且本申请模拟土层的厚度为10cm,模拟土柱由4个模拟土层组成,使得测定的土壤水分更简便、安全和灵活准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子测水方法中用到的模拟土柱。
背景技术
中子测水方法是一个成熟完善的测量水分方法之一。能够通过建立在有效测定半径范围均匀含水量与中子计数的回归关系,就可以通过测定中子计数值计算待测土壤含水量。测定半径大小与含水量大小负相关,纯水中的测量半径为12cm,体积含水量35%时候测量半径17cm(袁小良.中子水分仪测量范围的几个试验.《土壤学报》.1985,(第3期),第302-304页)。
中子测定土壤含水量,最关键是建立一个可靠的土壤含水量与中子计数的回归方程。率定这个回归方程分室内法和田间方法,室内方法率定精度高,但是在实际田间应用中会导致较大误差,主要是室内率定方程的土壤结构、土壤容重和含水量都易达到均一要求。室内率定也采用了塑料与非中子吸收材料的层压物来模拟理想土壤,每次测定的理想土壤(在测量半径内模拟土壤)含水量都均匀,其率定方程(一元三次方程)精度很高(刘文兆.中子法测定渭北旱原西部土壤水分的试验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8,(第3期),第52-60页)。
室内率定方程中,每次测定的模拟土壤在测定半径内都是按土壤含水量均匀方法测定含水量与中子计数回归,造成回归方程在实际田间应用中造成较大偏差,也采用了模拟田间土壤含水量层状变化的测定方法。制作了不同含氢指数的圆盘(高5cm,半径15cm,中间有一个半径4.5cm的孔),通过不同含氢指数圆盘叠加,模拟含水量层状变化的土柱,建立不同土层(距中子源不同距离)含氢指数与中子计数关系,从而发明一个适用于含水量层状变化的中子仪水分曲线标定的模拟土柱(授权公告号:CN 102279197 A)。
但是,现有的模拟土柱使用不便,特别是模拟土柱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由多个模拟土层叠加而成,且需要向每个模拟土层中注入液体,影响测定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子测水方法中用到的模拟土柱,用以解决现有的模拟土柱在使用过程中步骤繁琐,影响测定效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中子测水方法中用到的模拟土柱,包括沿竖直方向叠加的多个模拟土层,所述的模拟土层为具有空腔的圆柱体,该圆柱体的中央处开设有一个用于放置中子源探头的圆柱形通孔,圆柱体的侧壁上设有一个向上倾斜的通管,该通管与圆柱体内的空腔连通,且通管远离圆柱体的一端设有注液口,该注液口上设有单向阀,所述圆柱体的底部设有形状为长方体的固定块,所述圆柱体的顶部设有可容纳固定块的固定槽,且所述的固定块与固定槽垂直对应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案之中,所述的多个模拟土层上的通管平行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案之中,所述的通管与模拟土层的连接处靠近所述模拟土层的顶部。
在一些实施方案之中,所述模拟土层的材料为不锈钢板材。
在一些实施方案之中,所述的模拟土柱包括沿竖直方向叠加的4个模拟土层。
在一些实施方案之中,所述模拟土层的底面直径为40cm,高为10cm。
在一些实施方案之中,所述固定槽的形状为长方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96972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