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加快放淤固堤工程淤背体固结的排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976121.3 | 申请日: | 2018-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410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9 |
发明(设计)人: | 刘质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10 | 分类号: | E02D3/10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卢宏;张珉瑞 |
地址: | 41001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本实用新型 排水盲沟 排水砂井 排水通道 淤背区 排水结构 背体 固堤 固结 竖直 围堤 水平方向设置 孔隙水压力 方向设置 排水能力 土体固结 有效应力 土体 消散 渗入 承接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快放淤固堤工程淤背体固结的排水结构,包括围堤、大堤、围堤与大堤之间的淤背区和设置在淤背区内的排水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通道包括位于淤背区底部的、水平方向设置的多个排水盲沟,以及在淤背区内竖直方向设置的多个排水砂井,所述排水盲沟用于承接由排水砂井流入或渗入的水。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淤背区底部设置水平方向的排水盲沟和竖直方向的排水砂井,形成了一个立体式的排水通道,大大增强了排水能力,加快孔隙水压力消散,提高土体有效应力,加快土体固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物建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快放淤固堤工程淤背体固结的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标准化堤防建设,其关键技术是利用放淤固堤加厚淤背,以加固沿河大堤。放淤固堤是通过自流引水或机械提取江、河水沙,通过渠道或管道输送至大堤背河侧,经沉沙落淤排除清水,然后经过脱水、固结,加厚堤防或垫高地面至水面淹没处理高程以上,以满足防洪要求。
但在某些堤防放淤固堤工程施工的堤段,背河堤身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纵向裂缝,对大堤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淤背体排水不畅或者滞后。淤背体排水不畅或者滞后,将使堤身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加之随着淤沙土方的加载,造成背河地面沉陷,往往引起堤身裂缝。
另外,排水不畅使施工临时围堤非常容易发生塌陷,淤区围堤一旦发生决口,因沿河大堤的背河一侧村镇较密集,农田、菜地、池塘及道路较多,往往造成大面积淹没,损失巨大。
淤背体排水快慢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淤区土的渗透固结快慢的问题。为了使淤背体在冲填施工过程中能够快速排水,应加强排水设施的设计,力求建立较为完善的排水系统,以加快淤背体的脱水固结。
对淤区排水,目前广泛采用的方式是在围堤上设置塑料布溢流口或埋设排水钢管,现有的这种排水结构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实现排水功能,但排水效率很低,土地的脱水固结周期过长。为了使围堤内填筑的淤泥、砂等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快速排水,本实用新型在淤背体内部加强排水设施的设计,力求建立较为完善的排水系统,以加快土体的脱水固结。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排水结构排水效率低,土地的脱水固结周期过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快放淤固堤工程淤背体固结的排水结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加快放淤固堤工程淤背体固结的排水结构,包括围堤、大堤、围堤与大堤之间的淤背区和设置在淤背区内的排水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通道包括位于淤背区底部的、水平方向设置的多个排水盲沟,以及在淤背区内竖直方向设置的多个排水砂井,所述排水盲沟用于承接由排水砂井流入或渗入的水。
通过在淤背区底部水平方向设置排水盲沟,在淤背区内竖直方向设置排水砂井,淤背区内的水通过排水砂井流入或渗入排水盲沟内,形成一个立体式的排水通道,大大增强了排水能力,加快孔隙水压力消散,提高土体有效应力,加快土体固结。
优选地,所述排水盲沟包括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穿孔管、卵石层、无纺布层和粗砂层。
由于粗砂层渗透系数大,地下水粗砂层中渗流较快,因此利用粗砂层将地下水导入排水盲沟,能够确保地下水排水的通畅;同时,粗砂层也作为过滤载体对地下水进行过滤,避免卵石空隙、穿孔管的孔被杂物堵塞,确保排水通道的通畅;此外,粗砂层还具有防止无纺布层被尖锐物刺破的作用。所述无纺布层用于将卵石层与粗砂层分开,还具有滤水的作用。所述卵石层因卵石间缝隙较大,作为盲沟的排水通道,具有良好的排水效果;当排水量较大时,卵石层亦可存蓄较多水,因此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当排水量较大时,为防止卵石回填的通道排水负荷过大,因此增设所述穿孔管以提高排水盲沟的排水效率;增设的穿孔管大大减小盲沟的断面尺寸,减小地基的开挖深度,节省盲沟用量,提高了其施工可行性和经济实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9761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