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山峡谷地区河道截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976801.5 | 申请日: | 2018-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410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9 |
发明(设计)人: | 杨承志;于永军;韩可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9/00 | 分类号: | E02B9/00;E02B9/06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马强;李发军 |
地址: | 410007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河道 高山峡谷地区 截流系统 引水隧洞 龙口 本实用新型 梯级水电站 横向布置 上游水位 下游水位 大流量 水位差 山体 河床 截流 上游 覆盖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山峡谷地区河道截流系统。所述河道截流系统包括位于高山峡谷地区的河道、横向布置在河道上的戗堤,以及设置在河道至少一侧山体内的引水隧洞;所述戗堤的上游通过龙口或引水隧洞经河道与下一梯级水电站相连;所述戗堤分为戗堤Ⅰ区和戗堤Ⅱ区,所述戗堤Ⅰ区覆盖河床的底部,且保持龙口上游水位与龙口下游水位的水位差小于1m。本实用新型的河道截流系统的结构简单,解决了高山峡谷地区、大流量河道截流难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山峡谷地区河道截流系统,涉及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山峡谷地区、已建下一梯级水电站建设条件下河道截流。
背景技术
水能作为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在我国理论蕴藏量为6.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受自然条件限制,常对河流进行梯级开发,建成梯级水电站。在梯级开发规划中,水电站的尾水位往往与下一梯级水电站的正常蓄水位相衔接,或略有重叠,以充分利用河流的落差。
随着我国西部一大批梯级水电站的建设,河道截流常安排在汛末,传统截流方法仅在戗堤备料时考虑已建下一梯级水电站尾水顶托的不利影响,未解决工程所在山区河流河道纵坡大,天然河道流速高,导流洞分流条件差,导致的截流落差大、龙口流速高,截流难度及风险大等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高山峡谷地区、大流量河道截流难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高山峡谷地区河道截流系统,该河道截流系统的结构简单、能有效降低高山峡谷地区、大流量河道截流难度、便于实施且成本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山峡谷地区河道截流系统,包括位于高山峡谷地区的河道、横向布置在河道上的戗堤,以及设置在河道至少一侧山体内的引水隧洞;其结构特点是,所述戗堤的上游通过龙口或引水隧洞经河道与下一梯级水电站相连;所述戗堤分为戗堤Ⅰ区和戗堤Ⅱ区,所述戗堤Ⅰ区覆盖河床的底部,且保持龙口上游水位与龙口下游水位的水位差小于1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优化,以下为优化后形成的技术方案:
为了方便运输填方料,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备料场,所述戗堤与备料场通过截流施工道路相连。一般而言,备料场沿着河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河岸一侧。
为了更好地控制河水下泄量,所述河道两侧的山体内均设有引水隧洞。
更优选地,所述河道每一侧设有两条引水隧洞。这样可以减小龙口处的合龙压力。
为了保证截流系统过程的安全性,所述引水隧洞的出口远离戗堤轴线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戗堤Ⅰ区朝向河道中心的一侧具有坡面,所述戗堤Ⅱ区朝向河岸一侧具有与所述戗堤Ⅰ区的坡面配合连接的斜面;所述戗堤Ⅰ区的坡面的坡脚朝向河道中心、坡面的坡顶朝向河岸。这样,戗堤Ⅰ区进占后,待龙口处的来流量减小,正常蓄水位下降后,戗堤上游水位自然下降,截流难度降低,完成戗堤Ⅱ区进占,实现龙口合龙,完成河道截流。
为了进一步降低河道截留难度,优选所述戗堤Ⅰ区覆盖河床的底部,且保持龙口上游水位与龙口下游水位的水位差小于0.7m。
本实用新型的河道截流系统根据水文气象情况,在汛末下一梯级水电站正常蓄水位下降前,利用其蓄水雍高水位,降低截流龙口落差及流速,实施戗堤Ⅰ区进占,待来流量减小,正常蓄水位下降后,戗堤上游水位自然下降,截流难度降低,完成戗堤Ⅱ区进占,实现龙口合龙,完成河道截流,从而解决了高山峡谷地区、大流量河道截流难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河道截流分两期进行截流,合理利用了河道来流量及下一梯级水电站蓄水的时空效应,减少了截流水力学指标,降低了截流难度,从而减少四面体、块石串、钢筋石笼串等截流特殊材料的备料及消耗量,截流可控,经济效益显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9768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预警的混凝土块
- 下一篇:放空洞与引水管结合布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