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锅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991429.5 | 申请日: | 2018-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511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4 |
发明(设计)人: | 黄和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欧宝利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27/14 | 分类号: | A47J27/14;A47J36/16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陈剑聪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容置空间 铲子 本实用新型 锅铲装置 铰链连接 弧形状 菜料 光滑 叉子 动力装置 间隔排列 受热均匀 铰链轴 内侧壁 炒菜 底端 锅子 竖向 相配 柱状 容纳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锅铲装置,其包括锅子,其整体为柱状,其内部具有用于容纳菜料的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的内底部呈光滑的弧形状;铲子,用于搅拌菜料,其呈U型状,其两竖端铰链连接在容置空间的内侧壁上,其横向底端抵靠在容置空间的内底部上,并具有与容置空间的内底部呈相配的光滑的弧形状;其横向底端的上方设有多个竖向间隔排列的叉子;动力装置,连接在铲子两竖端铰链连接的铰链轴上,用于提供铲子搅拌的动力。本实用新型无需人工进行炒菜,也能使炒的菜更加受热均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锅铲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用锅铲炒菜时,基本仍然都是通过人工的手臂进行炒菜,例如使用者在操作锅时往往需将手臂抬高至手肘的高度,才能顺利操作铲子。如此,长时间使用时容易导致使用者的肩部不适与肌肉酸痛。特别是,当使用深度较深的中式炒锅时,由于锅面高,手臂需抬更高,所以上述的问题更为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无需人工进行炒菜,也能使炒的菜更加受热均匀的锅铲装置。
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锅铲装置,包括
锅子,其整体为柱状,其内部具有用于容纳菜料的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的内底部呈光滑的弧形状;
铲子,用于搅拌菜料,其呈U型状,其两竖端铰链连接在容置空间的内侧壁上,其横向底端抵靠在容置空间的内底部上,并具有与容置空间的内底部呈相配的光滑的弧形状;其横向底端的上方设有多个竖向间隔排列的叉子;
动力装置,连接在铲子两竖端铰链连接的铰链轴上,用于提供铲子搅拌的动力。
进一步地,所述锅子的外壁两侧铰链连接在一机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铲子的横向底端往其搅拌的两个方向上呈斜坡状。
进一步地,所述锅子的内底部和铲子的横向底端具有铁氟龙涂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一方面,由于横向底端抵靠在容置空间的内底部上,并具有与容置空间的内底部呈相配的光滑的弧形状,以及连接在铲子两竖端铰链连接的铰链轴上的动力装置,从而可以通过动力装置提供动力,直接使铲子在锅子内底部搅拌炒菜,从而无需人工进行手握铲子进行炒菜;
另一方面,由于炒菜横向底端的上方设有多个竖向间隔排列的叉子;从而在翻炒的时候,可以使菜料分开均摊,受热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锅铲装置呈长方体的形状示意图。
图2为锅铲装置的正向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锅铲装置的侧向透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锅铲装置,包括锅子1、铲子2和动力装置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欧宝利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欧宝利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9914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