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加速凝固的混凝土硬度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16831.8 | 申请日: | 2018-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684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1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泸州融江混凝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44 | 分类号: | G01N1/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46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盒 塌落度 混凝土 底座 硬度检测装置 内腔 推杆 外置电源 温度计 顶杆 固化 凝固 本实用新型 嵌入式安装 底部边缘 电源开关 加热元件 外侧设置 温度开关 硬度检测 敞口处 内腔中 上端面 四角处 上端 翻板 内开 取出 凝结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加速凝固的混凝土硬度检测装置,包括塌落度检测盒、顶杆、外置电源和温度计,所述塌落度检测盒固定安装于底座的上端面,且塌落度检测盒的边侧嵌入式安装有加热元件,所述顶杆固定于塌落度检测盒的顶部四角处,所述底座的底部边缘处固定连接有底杆,且底座内开设有内腔,所述内腔内设置有推杆,且推杆的上端位于塌落度检测盒的底部,所述外置电源设置于另一内腔中,且另一内腔的敞口处安装有翻板,所述底座的外侧设置有电源开关和温度开关,所述温度计固定于塌落度检测盒的外侧。该混凝土硬度检测装置,极大的加快了混凝土的凝结固化速度,方便固化后混凝土的取出,从而为混凝土的硬度检测提供便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加速凝固的混凝土硬度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土硬度检测装置是用于检测混凝土的抗冲压破坏的设备仪器,通过对块状规则混凝土进行外界施加力,得出混凝土硬度是否符合要求规定,能否进行施工使用。
然而现有的混凝土硬度检测前需要对浆状混凝土进行长时间的放置,使其自然凝固成型浪费大量的实验时间,不利于混凝土硬度的快速检测。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的混凝土硬度检测装置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加速凝固的混凝土硬度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现有的混凝土硬度检测前需要对浆状混凝土进行长时间的放置,使其自然凝固成型浪费大量的实验时间,不利于混凝土硬度快速检测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加速凝固的混凝土硬度检测装置,包括塌落度检测盒、顶杆、外置电源和温度计,所述塌落度检测盒固定安装于底座的上端面,且塌落度检测盒的边侧嵌入式安装有加热元件,并且塌落度检测盒的外侧设置有侧板,所述顶杆固定于塌落度检测盒的顶部四角处,且顶杆的端部套设有橡胶垫,所述底座的底部边缘处固定连接有底杆,且底座内开设有内腔,所述内腔内设置有推杆,且推杆的上端位于塌落度检测盒的底部,所述外置电源设置于另一内腔中,且另一内腔的敞口处安装有翻板,所述底座的外侧设置有电源开关和温度开关,且电源开关和温度开关与外置电源和加热元件相连接,所述温度计固定于塌落度检测盒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加热元件等间距均匀设置于塌落度检测盒的边侧,且加热元件嵌入式安装设置。
优选的,所述侧板的底部和底座的上端面构成卡合连接的拆卸安装结构,且侧板与塌落度检测盒的外侧相互贴合。
优选的,所述推杆设计为“T”字型结构,且推杆的顶部与塌落度检测盒的内侧底部共同一水平面,并且推杆的下端位于底杆的底部之上。
优选的,所述推杆关于塌落度检测盒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有2个,且2个推杆分别位于塌落度检测盒的两端中心处。
优选的,所述温度计固定于塌落度检测盒的外侧,且温度计的感应端与塌落度检测盒相互贴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可加速凝固的混凝土硬度检测装置,在对混凝土进行塌落度检测完成后,可以通过加热元件实现混凝土的快速硬化,方便混凝土硬度检测,同时方便固化后的块状混凝土的取出,
1、在塌落度检测盒内的放置的浆状混凝土,只需要通过电源开关控制加热元件的工作,就可实现对浆状混凝土的快速凝结固化,操作方便,同时温度计和温度开关的设置,可以人为调整装置的温度,避免装置温度过大造成混凝土的成型质量不佳;
2、塌落度检测盒底部的推杆,在混凝土块状成型后,只需要推动推杆,便可将块状混凝土取出,极大的方便了后续的混凝土硬度检测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底部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泸州融江混凝土有限公司,未经泸州融江混凝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168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