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打手漏底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17387.1 | 申请日: | 2018-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146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2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平;才华;李会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夏如意科技时尚产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G15/34 | 分类号: | D01G15/34;D01G1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3 | 代理人: | 逯长明;许伟群 |
地址: | 751900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 | 国省代码: | 宁夏;6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尘棒 弧形托板 打手 转动组件 尘笼 室内 顶端距离 生产效率 打手室 梳棉条 补风 底端 棉卷 转动 堵塞 风向 补充 | ||
1.一种新型打手漏底,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弧形托板(1)、右弧形托板(2)、尘棒组件(3)和转动组件(4),其中,
所述尘棒组件(3)的一端与左弧形托板(1)连接,所述尘棒组件(3)与左弧形托板(1)相互垂直;所述尘棒组件(3)的另一端与右弧形托板(2)连接,所述尘棒组件(3)与右弧形托板(2)相互垂直;
所述尘棒组件(3)包括顺次排列的第一尘棒(31)、第二尘棒(32)、第三尘棒(33)和第n尘棒(3n);所述第一尘棒(31)和第二尘棒(32)之间形成第一间隙(310),所述第二尘棒(32)和第三尘棒(33)之间形成第二间隙(320),所述第二间隙(320)的宽度大于第一间隙(310)的宽度;所述第三尘棒(33)和第n尘棒(3n)之间的数个尘棒等距排列,排列距离与第一间隙(310)的宽度相等;
所述第一尘棒(31)与右弧形托板(2)的顶端距离L1大于第n尘棒(3n)与右弧形托板(2)的底端距离L2;
所述转动组件(4)安装在左弧形托板(1)上;所述转动组件(4)包括连动板(41)、连接杆(43)、旋动杆(44)、旋柄(45)和数个转动件(42);
所述连动板(41)安装在左弧形托板(1)上,沿左弧形托板(1)左右滑动;
所述尘棒组件(3)中的每个尘棒分别通过对应的转动件(42)与连动板(41)连接;每个尘棒的上顶端与转动件(42)的第一支点(421)连接,每个所述尘棒的下顶端与转动件(42)的第二支点(422)连接,每个尘棒可沿转动件(42)转动;
所述连接杆(43)的一端与连动板(4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43)的另一端与旋动杆(44)连接,连接杆(43)和旋动杆(44)相互垂直;所述旋动杆(44)的另一端固定旋柄(45),所述旋柄(45)的所在面与连动板(41)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打手漏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隙(320)的宽度是第一间隙(310)的宽度的2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打手漏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尘棒(31)与右弧形托板(2)的顶端距离L1是第n尘棒(3n)与右弧形托板(2)的底端距离L2的1.5~2.5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打手漏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弧形托板(1)的顶端设有第一固定架(11)和第二固定架(12),第一固定架(11)和第二固定架(12)相互平行,第一固定架(11)和第二固定架(12)之间形成U型固定槽(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打手漏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棒组件(3)中每个尘棒的横截面形状为椭圆形、长方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打手漏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弧形托板(1)和右弧形托板(2)呈弧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夏如意科技时尚产业有限公司,未经宁夏如意科技时尚产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1738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