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输变电工程三维协同设计交互的手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28577.3 | 申请日: | 2018-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618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1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军;庄培玲;朱超杰;蒋辰辉;王旖旎;荣嵘;李玥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国网上海电力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3827 | 分类号: | H04B1/3827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蔡彭君 |
地址: | 200002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后壳体 前壳体 本实用新型 输变电工程 手持装置 协同设计 滑块 三维 承载 电路板 光线传感器 摄像头 手动控制 弹出式 电连接 滑动 导轨 后壳 滑出 滑盖 壳体 排线 屏幕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输变电工程三维协同设计交互的手持装置,包括承载有屏幕的前壳体和承载有主电路板的后壳体,前壳体和后壳体之间通过排线电连接,且前壳体上设有滑块,后壳体上设有用于支持滑块滑动的导轨,后壳体面向前壳体的一面的顶部设有摄像头,且后壳体顶面上设有光线传感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前壳体和后壳体的滑盖方式,相比于弹出式的设计,用户可以手动控制后壳体滑出的速度和长度,体验更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持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输变电工程三维协同设计交互的手持装置。
背景技术
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很多需要随时随地机型交流交互,目前这类交互的进行都依赖于手持终端。手持终端由于具备小巧的特点,便于携带,所有实用非常方便。
近年来,对于手持终端,屏占比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对此,有手机厂商提出了全面屏的新设计,传统的全面屏流派中,分别为以小米MIX系列为代表的常规形式屏幕和以苹果iPhoneX为代表的异形屏,对此,究其原因,问题主要出在手机正面平面存在必须的摄像头等组件,导致正面无法全部被屏幕布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由厂商提出了伸缩式前置前摄像头的设计,虽然可以得到近乎完美体验的正面屏幕,但是在伸缩式的设计的条件下,由于伸缩结构是机械控制,无法手动干预,弹出过程的速度不能随心掌握,使用的体验感还有所欠缺。另外由于其光线传感器等也在摄像头的同一面,导致需要根据光线从伸缩模块和手机正面的缝隙中漏入量实现光线设计,难度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用于输变电工程三维协同设计交互的手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输变电工程三维协同设计交互的手持装置,包括承载有屏幕的前壳体和承载有主电路板的后壳体,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之间通过排线电连接,且所述前壳体上设有滑块,所述后壳体上设有用于支持所述滑块滑动的导轨,所述后壳体面向前壳体的一面的顶部设有摄像头,且后壳体顶面上设有光线传感器。
所述前壳体和后壳体的截面尺寸一致。
所述导轨沿后壳体纵向分布。
所述导轨至少设有两个,所述滑块的数量为导轨数量的两倍。
所述导轨上设有用于在滑块滑动至最大行程时限制滑块滑动的限位块。
前壳体和后壳体重合时,所述滑块紧贴位于限位块的上方,另一个滑块位于限位块的下方,并与限位块之间的距离为滑块的最大行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前壳体和后壳体的滑盖方式,相比于弹出式的设计,用户可以手动控制后壳体滑出的速度和长度,体验更好。
2)在后壳体顶面设置光线传感器,利用了同一环境中光线亮度基本一致的特点,可以利用既有的根据光线强弱调节屏幕亮度的算法,简单高效。
3)前壳体和后壳体的截面尺寸一致,使用更加跟手,并且可以利用既有的滑盖键盘机的机械设计,容易实现。
4)前壳体和后壳体重合时,所述滑块紧贴位于限位块的上方,可以限制后壳体为向上滑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后壳体靠近前壳体一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后壳体顶面的示意图;
图4为前壳体靠近后壳体一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前壳体和后壳体重合时滑块和限位块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国网上海电力设计有限公司,未经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国网上海电力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285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节能环保多功能蓝牙对讲机
- 下一篇:基于信息化的可佩戴式通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