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沼气生物脱硫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36181.3 | 申请日: | 2018-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327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2 |
发明(设计)人: | 万里平;解亚婷;熊艳萍;邱建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正合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1/107 | 分类号: | C12M1/107;C12M1/00 |
代理公司: | 南昌佳诚专利事务所 36117 | 代理人: | 刘小平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主反应 集气罩 提升管 沼气生物脱硫 反应器 反应室 气液分离器 导管连接 内腔中部 液分离器 反应柱 外循环 沼气源 连通 沼气 相通 | ||
一种沼气生物脱硫反应器,包括主反应柱和外循环反应柱,两者之间顶部和底部通过导管连接相通;所述的主反应柱包括第一反应室、集气罩、提升管和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一反应室设于主反应柱底部,其通过管路与沼气源连通;所述集气罩设于主反应柱内腔中部上空,用于沼气的收集,所述集气罩顶部连接提升管,提升管顶端设有气液分离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沼气领域,尤其是一种沼气生物脱硫反应器。
背景技术
在能源短缺的情况下,沼气作为可再生资源日益受到重视。沼气生成的同时会产生硫化氢,尤其是含高密度硫酸盐的有机废水,在进行厌氧处理时能产生高浓度的硫化氢,硫化氢会通过抑制甲烷菌活性而影响厌氧反应器的处理效率和甲烷产量,并且硫化氢含剧毒,对人和环境危害极大,对管道和燃烧器以及其他金属设备、仪器还具有腐蚀作用。因此对沼气脱硫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传统脱硫方法存在着污染大、耗能高、效率低的问题,有必要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创造提供一种沼气生物脱硫反应器,包括主反应柱和外循环反应柱,两者之间顶部和底部通过导管连接相通;所述的主反应柱包括第一反应室、集气罩、提升管和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一反应室设于主反应柱底部,其通过管路与沼气源连通;所述集气罩设于主反应柱内腔中部上空,用于沼气的收集,所述集气罩顶部连接提升管,提升管顶端设有气液分离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沼气生物脱硫反应器中,所述外循环反应柱顶部和底部分别通过导管与主反应柱连通,所述主反应柱和外循环反应柱顶部管路连接有集气罐,所述集气罐与主反应柱、外循环反应柱之间设有气体流量计。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沼气生物脱硫反应器中,主反应柱总高度为1300mm,直径56mm,反应区有效高度为980mm;外循环反应柱高度为700mm。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沼气生物脱硫反应器中,外循环反应柱由有机玻璃制成,直径为40mm,外循环反应柱外面设有白织灯用以照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沼气生物脱硫反应器中,所述与第一反应室接通的管路上设有液体流量计,气体流量计与第一反应室之间还设有阀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甲烷菌和光合细菌在厌氧光照条件下存在着代谢偶联,可以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发酵。光合细菌生长过程需要光照,而甲烷厌氧发酵不需要光照,因此本实用新型利用两个反应柱将两个过程分离,同时通过导管连通,让沼液在两个反应柱中循环,实现了厌氧发酵沼气和脱硫相结合,既脱除了沼气中的硫化氢,又有效降低了硫化物对甲烷菌的抑制作用,起高了沼气的产气量。利用灯光对固定光合细菌的外循环反应柱不光,提高了光照效率,并且外循环反应柱中的水流为下降流,更容易使生成的单质硫沉淀下来分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主反应柱1,外循环反应柱2,导管3,第一反应室4,挡气块5,集气罩6,提升管7,气液分离器8,气体流量计9,集气罐10,液体流量计11,阀门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创造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创造的优选实施例。
如图,本发明创造优先实施的一种沼气生物脱硫反应器,包括主反应柱1和外循环反应柱2,两者之间顶部和底部通过导管3连接相通。
所述的主反应柱1包括第一反应室4、集气罩6、提升管7和气液分离器8。所述第一反应室4设于主反应柱1底部,其通过管路与沼气源连通;所述集气罩6设于主反应柱1内腔中部上空,用于沼气的收集,所述集气罩6顶部连接提升管7,提升管7顶端设有气液分离器8。
此处,所述主反应柱1内壁设有一圈挡气块5,所述挡气块5位于集气罩6下方,与集气罩6之间留有间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正合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江西正合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361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